中国银锭有20两吗?

孙颉孙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明、清时期是没有“两”这个单位的概念的。 “两”是明代及清代中前期(乾隆之前)的铜钱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斤两。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一两等于现在的三十圭。 到了清代,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由于军费用度较大,白银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导致民间流动资金缺乏,出现钱荒的现象,于是朝廷就想出了用铜代替银子发饷,铸造当十铜元的办法。

但由于铜的材质比较软,不适合流通使用,就采用了“以铜替银”的方式来发行。每枚当十铜元折合银一元,而一枚制钱也就值二文银。这样,一枚当十铜元和五枚制钱相当于一枚银元,作为货币的成色和重量都符合标准,这种货币形式被称为“复归价值”。不过,在这种新货币制度下,官府和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为银价高,使用银锭做货币的形态比较合理;但银价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为此,清朝末年采用铸币、废两改元等金融改革措施,最终确立银圆或银元为主币的货币制度。 因此从明朝到清末银锭的重量没有二十两的,最小的也是五两的。见下图,这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银锭,重四十两,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银锭实物。 上图 这只银锭是清朝道光年间的,重一两。

万如欣万如欣优质答主

中国银锭的基本成色标准为纹银,即每银1000两含银9成,含铅及其他金属1成。银锭的造型地区很多,其中以“元宝”型锭为最多,各省、地方铸造基本相似,只是各地铸造时,在锭面标记本地重量、成色、年份、炉名及银匠人姓名等。

银锭上的各种戳记包括地名、官名、人名、银匠号、用途等,而以地名戳记最重要,一般都有铸造银锭的行政机构名称,如云南铸造的银锭要打“云南”两字,同时打铸造炉号等等。

银锭上基本都打有铸造年代的年号,一般写××年造,或铸××年。人名一般是当时监铸银锭官员的名字。银匠号、用途戳记打不打看情况而定。所以元朝银锭上有户部、中书省、礼部、工部戳记,明朝有礼部、户部戳记,清朝初期到末期,各个时期基本上也有中央行政大部的户部、礼部等戳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