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好在哪里?
我第一次见到瓷器的真迹,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博物馆里。 那时我正在念书,假期去英国游玩的时候随便进了这家位于剑桥大学内部博物馆,意外的被那些精美的瓷器所震撼。 青翠的青花、艳丽的水彩、深沉的酱釉以及古朴的仿古瓷,让我这个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人有了一种与故里呼应的感觉。
在西方人们通常以“china”来称呼中国,而“china”一词最早就是出现在16世纪中叶,用来指代“陶瓷”,至今英语里“陶瓷”这个词还保留了这个发音。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在接触瓷器后,被其光滑的质地和丰富的色彩所惊艳到,进而发明了这种美妙词汇的缘故吧。
之后我又去了德国不莱梅的图书馆、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乃至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看到那里陈列的中国瓷器,都不由得赞叹这种发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艺术形态,竟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中国人把瓷看作一种“生活美学”的结果吧。 什么是“生活美学”?那就是无论你在干什么——吃饭、喝水、刷牙、洗脸甚至是上厕所……你都能想到美并有能力把美带给你的生活。让每一个日子都过得诗意而又多彩。 这样想来,“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从构想变成现实,原因也是因为中国文化有着将美的种子播撒给世界的传统啊!
中国的瓷器好在历史悠久,瓷器种类繁多,不同的瓷器有不同的制作工艺以及特征,如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等,制作精美并且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瓷器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贡献。
瓷器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灰黑陶鬶等陶器已具备了瓷器的一些基本条件,与原始瓷有了某些相近的地方,这便为原始瓷器的烧造奠定了基础。烧成于商代中期(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年)的原始瓷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它是在泥质灰陶工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了"硬面陶""黑陶"的制作工艺并发展起来的。在釉料制备上还存在着不很成熟的痕迹。如所采用的釉料熔融不够完全,在高温作用下粘度不匀,有的部分玻璃化,有的部分仍为瘠薄釉层中的石英颗粒。由于未完全熔融,釉层不够牢固,极易从胎体上剥落下来。
汉代釉陶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西汉早期的釉陶,其烧成温度较高,釉色青黄,釉面光亮,釉层不甚容易脱落。东汉前期的釉陶在工艺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器物造型以及釉色效果上能与原始瓷分庭抗礼。东汉中晚期,制瓷工艺迅速提高,烧出了成熟的瓷器。由于瓷胎还未完全摆脱原始瓷用含铁量较多的粘土制胎的老传统,所以白度稍逊而呈青灰色,但胎体坚密,器表经洗釉后施透明釉,烧成后,胎体已不吸水。釉色青莹,在莹澈如玉的釉层下,青灰色的胎色清晰可见,它与釉色相映,更增添了瓷器的美感,这是十分珍贵的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主要以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地区烧得最好。西晋的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有著名的青瓷堆塑罐和熊锤等代表器物。制瓷技术在东晋和南朝时更加精湛,烧造青瓷的瓷窑,已普遍采用垫烧的方法,使器物的圈足不粘着窑底,腹部都能施满釉,改变了西晋以前器物上釉不匀的状况。这一时期的青瓷,不仅器体厚实,釉层肥厚,釉色清亮纯正,玻璃质良好,而且釉面光亮如晶,呈半透明状。这时的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各具风格,出现了与同时代的铜镜纹饰相似的莲瓣纹等新装饰。
在南北朝后期,北方发展了以覆烧技术为特征的北方白瓷工艺,烧成了最早的白瓷器。北朝后期的北方白瓷,从胎、釉来看,都已具备了白瓷的基本条件,可称其为白瓷。这种早期的白瓷,虽然釉层还不纯净,还没有达到洁白的程度,施釉也还不均匀,还存在着勾釉现象,但就其工艺历史而言,它标志着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以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浙东浙西时期所烧制的越瓷器和当时后周柴世宗在后周北部河南所烧的官窑器为代表的瓷器,为宋代的瓷器制作开创了新的纪元,越窑和哥窑是宋代著名的窑系。
北宋后期,江西的景德镇出产的影青瓷器质精,釉透明度好,白度高,其制作可与越窑青瓷相媲美,成为我国另一有影响的窑场。辽代的上京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等在北宋至金的相当时期内,都各自构成了一个窑群。
到了元朝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的瓷都,制作的青花和五彩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明代及清一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一直保持独领风骚的地位,出产的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法华彩、素三彩、颜色釉、薄胎器等,器物种类繁多,制作巧妙精致,色彩丰富艳丽,纹饰生动活泼,成为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空前发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