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邮票值钱吗?
在收藏市场中,邮政用品的收藏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作为承载了人类信息交往历史的邮资凭证,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近年来,随着“集邮热”的不断升温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上邮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交易量不断刷新纪录。据统计,目前全球大概有3800万人参与网络邮市交易。这些现象无疑都对邮政用品的市场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2017年中国海关发布的《中国邮票进口情况》显示,每年都有大量国外邮品通过不同渠道流入中国市场。有专家甚至表示,国内现时流的入境外的邮品至少是15%,可见海外邮品的存量之大。不过由于我国对于文物及近现代艺术品等进口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所以这类邮品想要进入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无论怎样,海外的邮品终究会进入中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这样一来,势必会对我国原有的邮票市场造成一定冲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外的邮品已经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对我国的原始邮票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邮市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影响只会越来越大。
现在就是我们开始着手重视这一问题的最佳时机。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做好源头控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就一定能够将这种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成为邮票创作的丰富源泉,不少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成为邮票的主要题材之一。在已发行的邮票中,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邮票。
一、有收藏价值。少数民族在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尤其是文化艺术中的许多艺术珍品,都在方寸间有所反映。我国自1951年8月1日发行第一枚反映彝族、藏族文化艺术的“人民大团结”小型张以来,到目前已经发行少数民族邮票(指邮票图案为少数民族题材的邮票)130余枚。这些邮票在发行时的面值不高,但如今作为文物。标本收藏,它们的价值已涨至面值的几百倍、上千倍,有的甚至更高。如1962年发行的《刀朗歌舞》邮票,由两枚组成,而现在的价已高出面值的2400多倍,成为新中国邮票中涨价幅度最高的票品。
二、存世量少。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基数较小,故反映其民风民俗的邮票印制量也十分有限。如“蒙古族民歌”、“傣族泼水节”、“回族舞蹈”、“彝族婚俗”等邮票的发行量只有20万枚,且发行年代已经久远,50年的新老邮民手中不可能存有如此“陈年旧票”,所以真正的“品相上佳”的新票十分难得。
三、使用率高。人们普遍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偏僻,邮电业务量小,所以此类邮票发行完后,大多被集邮者收去用于“封、片、简”的制作。其实不然,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大都市周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因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邮电业务量很大,加之其特殊性,本区域内的邮件多采用邮资邮简传递,像回、维吾尔、壮等人口相对较多民族的聚居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如1992年发行的《回族舞蹈》邮票,面值0.20元,用于20克以内的邮件寄递只需再贴0.08元,非常经济,故使用量极大,消耗同样不小。
四、题材特殊。少数民族邮票的发行,反映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关怀。如邮电部和文化部1984年分别在新疆伊犁、四川、内蒙、云南等地举行少数民族邮票设计座谈会,1990年国家民委又组织设计少数民族歌舞邮票,如此重视使少数民族邮票成了邮票的“大家族”。,邮票,尤其是反映社会生活习俗的民俗邮票倍受世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