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冰种带底色好吗?
冰种是翡翠当中档次较高的一个种类,它给人的视觉效果就很纯净、清凉似冰,而且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内部的结构也很细腻。但一般来说,只有水头足、颜色淡的翡翠才能被成为“冰种”,如果一块冰种的翡翠带有颜色的话,那么它的价值也会更胜一筹。
在所有的带色冰种翡翠中,以绿为贵,因为绿色的色调丰富且明艳、活力十足,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而飘花的蓝色或者紫色给人的感觉就更静谧神秘一些;如果是白色或者灰白色的底,则显得清雅脱俗,给人一种纯洁无瑕之感。 当然,除了颜色外,影响冰种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净度了。
一般情况下,含有杂质的冰种翡翠价格就会降低,而如果其内含有黑色杂质或者黄色铁锈等,那就更加影响了它的价格。 不过,虽说“一白遮百丑”,但是如果一件冰种翡翠的底部干净透亮,但是其表面或者边缘有擦伤的痕迹,那它也不会值多少钱。所以,大家在日常佩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冰种翡翠的干净整洁。
所谓“冰种”翡翠,主要是一种半透明的玻璃种与“水料”之间的过渡品种,主要特点是玻璃种特有的“丝冰”感觉,但透明度稍低,水头足,看上去很清澈,透明度也很高,而且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冰种翡翠多产自云南,主要有绿色、紫色的翠料,一般都见有藕粉地或紫罗兰色的品种。
在翡翠界里,大家对于颜色与种水的偏向,因地域的不同会产生差异。广东与国内的藏家,偏向喜爱颜色;港台地区则喜爱冰种的玻璃地,讲究种老、水头足,而颜色则可以作为次要的考虑因素。国内不少翠友与藏家,也有很喜欢冰种玻璃地的,冰种玻璃地,是当今翡翠消费市场中非常走俏的品种,它的价位比玻璃种稍低,可以较低的成本,达到玻璃种翡翠的美妙的视觉享受。
“底色”是“底”和“色”的合称:
1、“底”就是无色部分的底子,在冰种翡翠中,绿色只是在薄薄的一层皮壳上,而内部全是无色的,也就是冰晶晶的感觉,就是冰种翡翠的“底”。
2、“色”就是指绿色部分的绿色。
在判断冰种的底色时,要留意一下几个方面:
看颜色,如果要作为收藏级的话,绿得要正,绿在翡翠中有很多种色调,有暗绿、黑绿、蓝绿、草绿、黄绿……等等,要选择正绿色;绿得要浓,所谓浓,是指颜色的颗粒要小而密,给人的感觉就是颜色深而且厚重,如一件翡翠玉镯,从侧面看绿色很深,则此色为浓,反之,颜色颗粒大而稀疏,颜色就淡薄。绿得要均匀,均匀则是指颜色的分布要均匀,一般而言,纯色为最佳。
看“底”,“底”最好达到玻璃地的标准,肉眼观察,完全通透,无杂质、棉柳、裂纹、絮状物等;“底”可以为“色”加分,而棉茵、杂色、裂纹等则为“色”减分,因此,如果要作为收藏级的话,这些减分的现象则要尽量避免。
“色”与“底”的关系,最好是“色”与“底”分的开,即绿色是绿色,无色处是无色处,界线分得很清,这叫“色籽正”;如果“色”与“底”分的不明,则“色”与“底”混在一起,这样的翡翠在行话中称叫“发闷”,或者叫“闷在冰里”,这样的翡翠就会影响光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