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有多少中国文物?
2017年4月6日,卢浮宫官方网站公布了该馆的中国文物清单[1]。 这些文物中既有青铜器、漆器,也有陶瓷器和绘画,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其中不乏《女史箴图》(东晋)、《游春图》(隋朝)、《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十国南唐)等名作。 这是自19世纪末法国强租旅顺博物馆(现为大连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以来,在欧洲展出最多数量的中国文物的一次展览。
值得注意的是,在展品清单中,卢浮宫不仅列出了每个文物的名称和编号,还详细标注了文物来源的机构,这与我们国家提出让流失海外文物回家的理念不谋而合。
然而,在赞叹卢浮宫公正客观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个清单只不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临时性协议的产物。事实上,关于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这批文物并不是由法国政府赠送或无偿借给卢浮宫的,它们来源于两个特殊的私人机构: 其中一个是由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于上世纪50年代发起成立的非牟利组织“美第奇”,另一个则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2007年成立的私人基金会“艺术回报社会基金”(Fondation de l'Espoir de l'Art)。这两个基金会的主要业务就是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将他们回购回法国。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物看作是“买”回来的。
其次,这次展览的双方之所以能够达成协议,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方面希望看到更多类似文物回归欧洲的迹象,从而带动本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业内人士表示,法国文化部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向民众展示,即使不借助政治力量(指政府强制性归还),单纯依靠商业运作,同样可以令流失的文物“回家”。
最后,应该看到的是,虽然这些文物经过了漫长的旅程,但是它们能回到欧洲仍然要归功于几个世纪以来东方学以及考古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正是因为西方学者对中原王朝及其文化和艺术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才得以重新认识这些流失文物背后丰富而有特色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