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如何欣赏中国书法?

禄右铎禄右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这种说法不太准确 (不是贬低的意思) 因为: 一、音乐、舞蹈、美术等同样是中国国粹;

二、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而科举制度更是从隋朝开始直到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 在古代中国,文人通过考秀才、举人、进士,走上仕途,光宗耀祖。 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做官,功成名就,人生辉煌,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理想,也是主流价值观。所以这种价值观渗透到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艺术门类中,使得这些艺术表现出浓郁的书卷气——就像一屋子书呆子一样。

书卷气是一种气息,一种气场,它无形但确有形可寻,它可以影响观看者的感觉、情绪乃至思想。一个浑身弥漫书卷气的文人,无论作揖还是说话都彬彬有礼,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一个浑身弥漫着书卷气的城市,比如杭州,不管你是否喜欢,你都会觉得这个城市温文尔雅,让你忍不住心生爱怜。 所以,书卷气并非只有书法才有。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也应该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2,西方人最初了解中国书法是从文字学研究的视角切入的 中国书法的文字学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汉,如汉代的《苍颉篇》和《凡将篇》; 东汉末年,许慎著《说文解字》系统阐述了汉字的造字理论和字形演变; 隋唐时期,字体由篆改为楷,书法家开始研究汉字结构,唐太宗时有欧阳询、虞世南等著作问世;宋朝赵构以皇帝兼书法家的身份撰写《翰墨志》,阐述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 从汉代至今,书写汉字的中国书法家在研究汉字字形、笔画顺序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书写风格,诸如魏碑的雄健、唐楷的端庄、宋徽宗的瘦金体等等,各有风格,也让外国朋友对中国书法的认识有了个很好的切入点。

3,中国人看待书法是最没有门槛的 外国人想要了解书法难度不小,因为汉语作为母语之外的语种很难习得;而学习汉字又需要很大的耐心与毅力。他们只能从中文字形结构入手,再结合中国人的言语表达方式去理解书法。相比起汉字,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要容易得多。 但即便他们是用汉字写字的国家,其国民也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书法。比如日本人在写汉字时,大多追求书写的快捷和方便,很少考虑汉字本身的字形美感。

因此中国人看待书法是非常宽容的,甚至是放任自流的——“只要写得基本上对,就算好看,很能体现书法的韵味。”——这也使得国人对于书法的理解非常通俗易明。 但是外国人则不一样,由于语文的限制,他们无法像我们这样自由地解读汉字,领会书法。于是乎,中国书法在他们的眼中也就变成了很难懂的艺术形态。

郜其郜其优质答主

其实,中国书法不只被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当作灵感来源,西方的中国艺术专家研究书法也已经好一段时间了。西方的中国艺术研究,始于一九二〇至三〇年代西方各大美术馆竞逐收藏中国艺术品之际。一九三五年,柏林东方美术馆策画了第一个大型中国艺术展,展品包括中国书法,西方专家在讨论书法的专论中指出: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笔法之间具有相同的韵律。一九五五年,法国著名艺术鉴赏家史杜克出版一本论中国艺术的书,首次对书法从抽象表现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一九五八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为赵无极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这个重要的展出,证明了东西方艺术可以互补,对促进西方人开始欣赏东方艺术之美起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学者指出:要欣赏中国书法的美,必须从中国书法中笔迹与笔画之间的关系着手。

此外,他们认为,中国书家的执笔姿势,对欣赏与鉴定书法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执笔的方式决定了如何在纸面上移动笔尖,以达到控制笔在纸上接触面的目的。这个重点,对于正确地鉴赏与临摹书法尤为重要。但是,要欣赏中国书法的线条美,必须由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着手,例如:笔画的起笔收笔、提笔顿笔等等,了解了这些,对于欣赏中国书法的艺术特质也尤为重要。

由于西方以抽象表现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书法,因此,将中国书法与其他字体相比较是一个有趣的角度。和拉丁字体不同之处在于:拼音文字是由一连串的独立符号所构成的语言元素,而中文则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字,代表了整体的意义。在书法方面也是如此,中国文字的书写并非将笔画组合成字,而是每一个字皆为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拉丁字体的字母则是一连串组合字体的元素。和阿拉伯文的情形也不同,阿拉伯文字虽然非拼音文字,其字母却有如拉丁字母般独立成字,阿拉伯文字可由左右移动笔点与笔画、或是改变笔画弯曲的角度衍生出不同的字体。但中国书法却是一气呵成的创造成字,具有整体的和谐性。因此,和拉丁文与阿拉伯文相较之下,中国书法乃是一种整体性的媒介,而非线性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