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那几种名壶?
中国历史上,从晋唐开始就有茶事,也有相关的茶叶文化。唐宋时期有斗茶风俗,这个时候茶具也开始讲究起来。比如唐代的“茶碾子”;宋代的“点茶”、“盏托”;元代的“茶筒”;明代的“壶嘴”;清代的“杯托”等等。这些器具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但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紫砂壶,要数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江南工匠制作的“供春壶”,至今已经有490多年了。供春壶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但流传下来的“供春壶”造型仍然古朴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据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有很多擅长制作紫砂壶的艺人,其中袁尚宝制作得最好,供春则是他的徒弟。 另外,明代大文豪“文征明”也曾做过一把紫砂壶,并且题诗一首于上。这把壶后传到乾隆皇帝手上,被收入了内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了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江苏宜兴人黄玉麟在历代紫砂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紫砂陶器制法”并载入《陶雅》一书。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被称为“紫砂古法全手工制法”。这种技艺做出来的紫砂壶称为“紫砂器物”。 除了江苏宜兴外,清末民初河北曲阳也有人仿照宜兴紫砂壶的形式制作紫砂壶。由于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所制作的紫砂壶与宜兴紫砂壶不相上下。因此很多文人墨客都对其赞美不已。
紫砂壶:紫砂壶是我国特有的手工制造工艺品,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紫砂壶早在北宋时期就有生产,距今已近千年历史,《阳羡名陶录》中说“金沙寺旁,有二泉,陶者宿其地,掘井得沙,煮成泥以为壶,相传始于宋,谓之寺坡泥”明代中期,宜兴紫砂壶开始兴旺,而紫砂壶开始在明代晚期开始远播海外。到了清代,紫砂陶瓷工艺更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紫砂陶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器皿,还是一门融汇了造型美、工艺美、装饰美、功能美以及深刻的文化、思想、哲学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宜兴紫砂壶造型古朴稳重,色泽温润,雅俗共赏,有“紫玉金砂”之称,具有实用功能和观赏价值,受到海内外收藏家、书画家、文人雅士和饮茶爱好者的喜爱。
龙窑柴烧壶:龙窑柴烧壶是古老的陶瓷制作工艺,柴烧是我国陶瓷最初和最原始的烧窑方法,柴烧就是在窑内直接燃烧木柴,它利用天然的木柴为燃料,经过柴烧的壶有一种特别纯真的的质感与无法预测的窑变效果,每一件柴烧作品都是唯一且具有生命力的,龙阳柴烧工艺在明朝末期开始走向衰落,清朝后期开始被人工煤气所取代,直至消失。 龙窑柴烧壶始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明朝,龙窑柴烧在中国有着1400多年历史,柴烧陶瓷包含文化思想、哲学、艺术、科技水平,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的艺术瑰宝。
锡壶:锡壶是我国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锡壶在我国有着1200年历史。唐朝是我国锡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新唐书》记载“大历元年,黔州夷人夜啸、清江、张立等以恶木作筏,入江中流,于百尺船下置火,焚官赋锡器”。锡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封性、耐腐蚀性,可完全回收再利用,并能自然防伪,锡壶是民间泡茶和储存茶水极佳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