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骨竹刻名家有哪些?
李仲干(1883-1970),字子惠,号南塘、南园居士、竹缘老人等。江苏无锡人,祖籍浙江绍兴。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收藏家。
李仲干的祖父是著名的藏书家李盛铎。父亲李联泰,字云书,亦善书画,尤精篆刻。李仲干少年时随父居日本,就读于名古屋中村塾,后入东京大学。 1927年定居沪上,先寓静安寺,后迁石门一路。擅书法绘画,工诗词文赋、印玺篆刻,并精于鉴赏。其画受任伯年等人影响,笔致生动活泼;尤长于写意荷花,风韵高雅。与张大千友善交游。
李仲干一生收藏甚丰,包括书画、古籍、碑帖、古籍版本、文物古迹拓片等等,无所不包。所集古人字画,曾先后办过“古柏寒烟室历代书画展”和“古柏寒烟室近当代书画展”两次个展。所收近现代艺人作品,曾在上海东湖宾馆举办过《湖光秋影—李仲干珍藏书画展览》。
除以上几次展览外,所藏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拍卖会,如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等,颇获好评。有《南塘诗存》传世。 吴友如(1840~1893),字友竹,号桐云,又号姑苏逸士。苏州人。清末画家。
吴友如出身贫寒,从小喜爱绘画。道光三十年(1850)随父吴锡龄客居扬州,从师学画。他初以人物肖像、仕女画及花鸟画见长,后专攻花鸟,并以画坛名家任伯年的弟子自称。擅画花卉、翎毛、山水,尤其精于人像。作画风格近似任伯年,用笔严谨,设色鲜艳明丽。清光绪年间,吴友如在扬州开设“友如画馆”,售画度日。
后来,因不满清廷腐败,弃画经商,在上海开设古董店“宝林斋”,自任掌柜。他的绘画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 民国时期,其子吴青霞在艺术上颇有成就,乃继父遗愿,重新卖画为生。
李昌鸿之子李正忠、潘持平高徒储集泉及鲍正球皆是当代中国紫砂陶刻之翘楚,尤其是李正忠、储集泉既精于陶刻,又擅制壶,融陶刻工艺于制壶之中,在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出陶刻技法的高深与绝美。因此,他们在陶刻艺术创作中更表现出自由、舒畅的特点。
从中国扇骨竹刻名家的从艺生涯可以得出这么几点共识:首先,他们多是具有综合性的艺术人才,既有国画功底也有书法特长,有的擅长西画,有的熟稔民间工艺,有的擅长篆刻,他们在从艺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养料,综合艺术素养得以迅速提升,同时,这些综合性优势也提升了他们在艺术上的辨识度,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语言。
其次,他们多是从艺术表现的边缘入手切入传统文人画坛,如鲍正球先由砖刻入手,储集泉由紫砂刻画入手,然后再到扇骨上镌刻,而从扇骨竹刻到折扇面、挂屏等平面上镌刻,对这些艺术家来说,也是顺理成章的艺术实践。艺术上的边缘性在某种意义上也使他们摆脱了艺术传统中某些禁锢与束缚,因此,他们在艺术上能更加自由地张扬个性,大胆地探索创新。
第三,中国扇骨竹刻名家的作品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由于他们大多生活工作在东太湖畔、运河之滨的江苏宜兴,因此,他们艺术创作的根脉还是深深扎在吴文化土壤之中,“吴门”传统的文脉,历代宜兴书画家的艺术成果以及宜兴本土文化名人徐悲鸿、吴冠中等的影响、滋养,都在艺术上留下了“宜兴印记”。
中国扇骨竹刻名家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以吴门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母体,继承前人刻竹精神,汲取民间艺术营养,吸收西洋绘画艺术语言,融入紫砂艺术审美取向,创造出清新怡人,独领风骚的竹刻艺术风格。他们所确立的中国扇骨竹刻流派,已成为中国竹刻百花园中一枝耀眼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