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实油画大师有哪些?
看了上面几人的简介,我忽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我们一直在谈论几位先生的“画”,而很少提及他们的“人”。 无论是赵无极、朱德群还是吴冠中,他们当年留法的时候其实都是比较“左”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只是他们后来都没有选择回国建设,而是选择在艺术上探索。 如果说他们的“右”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话,那么他们的“左”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曾经受过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吗?
其实,我觉得他们的“左”来自于他们对东方文化的推崇。 例如,吴冠中一直非常欣赏梁思成的建筑学,他的不少作品里都可以看到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描绘;又如,赵无极早年创作的作品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而他晚年的绘画则更多地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再如,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齐白石老先生应毛主席之邀亲手绘制了《松柏高立图》,并题写了“老树开花”的字样,以表达对友谊的长久祝愿……这些似乎都表明,这几位先生骨子里对东方文化是有偏见的“左”的倾向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都是爱国的,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事实上,他们笔下的“西化”可能正是来源于此,他们渴望通过艺术创造一种全新的美学,而这种美学的基因也许就埋在他们心中的某个地方——对东方精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当我看完这位问题下各位大牛的答案后,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为什么一定要区分什么是中国风格、什么是西方美学呢?我们是否可以开辟出一种新的美学道路,既吸收西方绘画的优点,又不丢弃我们自身的审美传统。 或许,我们可以在吴冠中与朱德群身上找到这样一种可能性:他们是西学和东学的双向交流的产物,他们在西方接受的是最前卫的艺术教育,而回到国内后又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感染。于是,他们在作品中试图融合这两种完全相异的美学:一个是“形式至上”,一个是“意蕴为先”,而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努力寻找两种美学之间的平衡点——这才是他们作品的难度和价值之处。
所以,为什么不去试着理解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融合之作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