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用玉祭祀?
从史前到汉唐,玉器在礼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和青铜器、甲骨文一样成为了代表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早期的玉凤,战国时期的“子母璧”等,都是作为礼器或者陪葬品出现的。 到了汉代,玉器在礼仪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西汉建立后第一个皇帝刘邦就制定了一套以玉琮为祀天的礼器,以玉龙作为祭地的礼器,此外还定制了祭祀天地时所用的乐章——《赤伏符》。
晋代学者郭璞注的《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向天帝进贡一件白玉璧作为祭品的仪式。唐代柳宗元的《永州谢官表》提到:“青琐闱,拜赐瑶池之珍;碧鳞厨,荐烹炎火之牲。”其中“瑶池之珍”指的就是玉。宋朝的《礼记》也提到,皇帝在祭祀时先献玉琮,再献玉璧,最后献玉圭。 除了作为祭祀用品外,新石器时代的玉琮还被赋予了象征王权的含义。浙江绍兴发现的印山越国王陵出土了一件王冠(玉簪),江苏南通狼山发现的东晋墓中曾出现一块刻有“帝王”字样的玉圭,这些都将玉琮与权力连接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