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怎么没有大面额?
中国有过大面额纸币,且不止一张。 1948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人民币,而当时战争才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因此人民银行发行了面额为500元、50元、5元的纸币。其中500元券由于票面太大不好带,不便于流通,因此该券只发行了236张;50元券共有140万枚;5元券有292亿枚。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第1套人民币。
随后在1949年7月至1953年8月,为了缓解物资紧缺局面和便于贸易结算,又陆续发行了5000元(共1040万张)、1万元(共741万张)、5万元(共430万张)、10万元(共344万张)的纸币。这属于第2套人民币。
1953年开始,为了统一财经,发展经济,开始印制发行了第3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跟第1套和第2套人民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不再使用数字作号码,而是采用字母“Y”字头打头作符号。同时,除了主饰图案外,背面还印满了满文。这也是我国唯一一套使用过满文的钞票。
从1953年到1957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和10元不等的面额,合计10种。 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在发行了10元面值纸币后不到半年,银行系统又开始酝酿发行1元面值的人民币,后因通货膨胀加剧,这一计划被暂时搁置。
1、防止超发货币引起通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GDP以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迅速,使得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看起来很高。例如一个手机就价值3000多元,如果工资收入是2000元,就需要花1块5毛钱才能买到1元钱的商品。这会增加人们日常中支付环节的“操作量”,而印制发行更大面额的人民币,会增加货币发行量,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2、避免行贿
如果有大额面值的钱出现的话,在行贿的时候会大大方便了贪官污吏,他们拿着大额面值的钱出门就可以轻松行贿。小面额钱币行贿,在运送的时候十分不方便。而且使用大额纸币行贿一旦被查到,就非常容易被确认涉及到贿金额。所以国家为了防止腐败,也是不会发行大额货币的。
3、防止伪造
大额的面值的人民币更易伪造。伪造大额纸币,只要一两次就具有欺骗性,而小面额钱币想要去造假需要假币达到一定的量才可以,所以使用大额面值的钱币,会增加人们被骗的概率,从而损害公众利益。
4、与物价水平相适应
物价水平与货币面值存在相关性,货币面值适应物价水平,在物价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可以发行小面额并且多面值的货币,而在物价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行大面额但是少面值的货币,因此发行多面值和少面值的货币分别适合低物价水平和高物价水平。
总结:大额纸币的防伪技术水平低,增加货币发行风险;大额纸币的使用寿命短,增加货币发行成本;大额纸币增加假币使用者获利机会,增加犯罪风险;大额纸币不方便日常交易,不便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