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取消粮票?

欧立钟欧立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在中国,除了极少数地区发生过短时间断供外(比如98年大洪水),从来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供应不足(当然,某些特殊年代和区域会有一些粮荒,但这个粮荒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并不影响大局)。所以呢,计划经济的粮票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为什么是20世纪90年代初而不是更晚呢?这里就要说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另一个怪物“商品粮”了! 1975年开始建设河南杞县杜亮水库。这个水库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灌溉也不是发电,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河南开封到江苏南通的运河可以通航。为了让运河重新通船,就必须把附近农村的土地都利用起来,让土地产出足够多粮食,以满足运河运输的需求,为此还建立了国营养殖场,专门用于提供运输所需的肉类。

到了8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调整,各地基建项目纷纷下马。于是乎,这项工程也不得不宣告停顿。然而建水库的目的就是为航运服务的,现在没了铁路和公路,水运成了唯一选择。于是国家决定开挖新的河道,重建大运河。 这项工程从1981年起,至1994年底仅主航道就挖了560公里,占原河道(隋炀帝时所开)的一半左右。这样大量耕地被占、良田被毁,加上人工河的水系改变,周边地区的防洪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粮”开始浮出水面。什么是商品粮呢?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允许一部分粮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既然有了商品粮的概念,那必然要有市场,有买卖。因此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谁来买这些商品粮呢?当然是城市人口了。但问题是城市人口吃粮不用掏钱啊!那只能从农民身上抠了。因此商品粮价格比计划经济下的定额供给要高一些,高出的部分由农民来承担。

随着商品粮的市场比例不断增加,农民承担的粮价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计划经济时代高定量给予农民的口粮标准。而且由于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农民得到的粮食未必能买到需要的价格,因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远大于收入。 更为恶劣的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业补贴其他产业的倾向明显。以安徽为例,该省自1983年到2003年期间,粮食产量增长了2.9倍(1983年是120亿公斤,2003年高达360亿公斤),而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却下降了0.8%,政府从农产品销售收入获得的财政收入反而增加了1.7倍。

在这种扭曲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农民要么不种地,要么种了就不指望卖个好价钱,各种偷盗抢骗、污染环境等非法手段成为常见现象(请百度临泉县地沟油案)。

在此背景下,取消粮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