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取消粮票?

欧立钟欧立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在中国,除了极少数地区发生过短时间断供外(比如98年大洪水),从来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供应不足(当然,某些特殊年代和区域会有一些粮荒,但这个粮荒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并不影响大局)。所以呢,计划经济的粮票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

为什么是20世纪90年代初而不是更晚呢?这里就要说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另一个怪物“商品粮”了! 1975年开始建设河南杞县杜亮水库。这个水库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灌溉也不是发电,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河南开封到江苏南通的运河可以通航。为了让运河重新通船,就必须把附近农村的土地都利用起来,让土地产出足够多粮食,以满足运河运输的需求,为此还建立了国营养殖场,专门用于提供运输所需的肉类。

到了8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调整,各地基建项目纷纷下马。于是乎,这项工程也不得不宣告停顿。然而建水库的目的就是为航运服务的,现在没了铁路和公路,水运成了唯一选择。于是国家决定开挖新的河道,重建大运河。 这项工程从1981年起,至1994年底仅主航道就挖了560公里,占原河道(隋炀帝时所开)的一半左右。这样大量耕地被占、良田被毁,加上人工河的水系改变,周边地区的防洪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粮”开始浮出水面。什么是商品粮呢?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允许一部分粮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既然有了商品粮的概念,那必然要有市场,有买卖。因此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谁来买这些商品粮呢?当然是城市人口了。但问题是城市人口吃粮不用掏钱啊!那只能从农民身上抠了。因此商品粮价格比计划经济下的定额供给要高一些,高出的部分由农民来承担。

随着商品粮的市场比例不断增加,农民承担的粮价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计划经济时代高定量给予农民的口粮标准。而且由于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农民得到的粮食未必能买到需要的价格,因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远大于收入。 更为恶劣的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业补贴其他产业的倾向明显。以安徽为例,该省自1983年到2003年期间,粮食产量增长了2.9倍(1983年是120亿公斤,2003年高达360亿公斤),而财政对农业总投入却下降了0.8%,政府从农产品销售收入获得的财政收入反而增加了1.7倍。

在这种扭曲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农民要么不种地,要么种了就不指望卖个好价钱,各种偷盗抢骗、污染环境等非法手段成为常见现象(请百度临泉县地沟油案)。

在此背景下,取消粮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了。

丘欢璇丘欢璇优质答主

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为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做出决定,要求各地逐步结束“双轨制”,将粮食价格和购销政策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票证将被取代,实现粮食的市场化流通。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推动下,各省、市积极响应,于1992到1993年前后纷纷取消各种票证。一些省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相关措施。

例如,1993年1月,黑龙江省粮食工作座谈会在佳木斯召开,决定从当年起取消粮食派购,提高定购价格,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实行同种同价,全面推行粮食合同定购,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加快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等。

同年2月21日,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下发佳政发﹝1993﹝9号《关于做好取消蓝印供应证工作的通知》,2月28日前,各城区人民政府、市粮食局、商业局要组织好货源,备足商品,保证15万持证蓝证户的平价供应,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及稳定市场物价工作,让广大市民安心春节。同时,要做好3月1日起全面敞开供应的准备。3月1日起,对30万蓝证户实行粮油平价敞开供应,供应期限至2月底。从4月1日起,全市4万册蓝印供应证全部作废,同时全面放开粮、油、副食品价格,并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1993年4月,国务院发布第四十三号令《粮食购销管理条例》。该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粮食凭证凭票供应制度。”

至此,粮(油)票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从2001年的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粮票被正式废除。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