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什么书?

汲若涵汲若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书法,又称汉字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成熟。汉代出现隶书、魏碑;唐代出现楷书和行书;宋代出现草书。到了元代,出现了体势劲媚的楷书大家赵孟頫;明代则出现了书风遒劲的吴门书派;清代则是碑学兴盛时期。

1.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产生于甲骨文和金文(也叫钟鼎文),小篆则由大篆发展而来。秦朝统一文字后,推行小篆作官方文字。汉朝以后,文人习字,多从小篆入手。小篆字体秀美,笔画圆润;大篆变化多姿,风格迥异。两者都是汉字书法的优秀体裁。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晚年以大篆写经,颇得古意。

2.隶书 隶书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秦系文字和小篆。汉隶盛行,字体结构趋向扁平,字形方整。东汉末年,书家蔡邕把汉隶写出了新意,书写时,笔画轻重渐变,有快慢节奏且前后有所呼应。后世书家多以蔡氏笔法为基础,写出各具风格的汉隶。当今社会,隶书渐受冷遇。但若深入研究,必能发现其中乐趣无穷。

3.楷书 亦称真书、正书。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楷书。由于皇帝喜爱,书家中又出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楷书在唐朝达到了高峰。欧阳询的楷书写得一丝不苟,结构严谨,人称“欧体”;褚遂良的楷书笔画流利,结构美观,人称“褚体”。历代著名的楷书作品很多,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是其中佼佼者。

4.草书 一种独具特色的汉字书写体系,有章草、小草和大草之分。章草始于秦汉,后人称其为“草圣”。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用笔灵动,不拘一格;小草形似章草,笔画更简化;大草不拘泥于章草和小草,风格多变。东汉张芝擅长草书,唐代张旭、宋朝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頫均善草书。近代书家林散之、沙孟海、刘自椟等,都以草书名世。

5.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比楷书流动,比草书规整。它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字体,如书信、题词、匾额等都用行书。所以行书流传下来古代作品最多,今天也更适合大众欣赏。

兰晨丽兰晨丽优质答主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经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而后发展为大篆、小篆、隶、章草、今草、行草、楷、行楷等多种书体。

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间有行款,笔画纤细均匀,曲直粗细随字形而变化,体势瘦硬方严,疏密自然。

钟鼎文,商周时期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字形长短大小相当,笔画粗而圆,是最早的金文。

石鼓文,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文字,字形整齐,笔画匀称丰满,结构严紧浑厚。

大篆,也称籀文,形体扁长,笔画弯曲繁复,是石鼓文的变体。

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以大篆为标准创有小篆,笔画均匀整齐,字形规正,结构严谨。

隶书,秦汉时期官方标准字体,字形扁方,笔画平直整齐,波辣飞动,蚕头燕尾,结构宽绰疏朗,是简便易写的一种书体。

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成,字字独立不连写,字形扁方,笔法有别于隶书,具有隶之波势。

草书,有今草和狂草之分。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成,体势灵动,上下牵连,笔走龙蛇,洒脱奔放;狂草是草书中最放逸的一种书体,笔势纵横奇崛,线条婉转多变,结构简省奇特。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字形方正,笔画平易整齐,结构精妙,是楷模。

行书,介于草、楷之间,有古行书、今行书之分。古行书是隶书向今行发展的一种书体,具有隶书笔意;今行书是由楷书演化而成,有流动之趣,既便于书写,又易阅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