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有什么特点?
在中国,陶瓷除了作为生活用品外,还被用作祭祀用品。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并没有把陶瓷用在宗教祭祀方面(尽管日本曾经使用过)。这说明中国对陶瓷的运用是全世界最为丰富的,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与玻璃、青铜和铁器相比,陶瓷不易腐烂,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完好地保存下来。所以考古学家常常通过陶瓷器来测定遗址的年代。比如,世界著名的史前遗址——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和我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通过出土的陶瓷器断定的年代。
另外,由于陶瓷容易破损,不便于长久收藏,所以在博物馆中通常展示的也只是陶瓷碎片或极小的成品。但是正是这些碎片,让考古学家能重新拼凑出完整的产品,再据此复原当时的制作方法。甚至能够通过陶瓷器的造型、装饰和制法判断生产地点及其与外部文化的交流情况。 正因为如此,陶瓷在文物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形象地比作“文物中的香烟”。
中国陶瓷艺术起源于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后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历时8000余年,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巧、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成为东方艺术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
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烧制技术博大精深,因此中国古陶瓷品类繁多、特色鲜明。从使用性质来看,大致可分为日用瓷和艺术瓷两大类。日用瓷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为主要目的而烧制的器皿,包括饮食器、陈设器和灯具,如碗、盘、碟、盏、盆、水盂、注子、注碗、茶碾、渣斗、唾盂、唾壶、香炉、碟、烛台、油灯等都是古代日常生活中常用之物;艺术瓷则具有明显装饰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包括雕塑、明器、玩具等。一般以人物、动物、堆贴、捏塑等形式为主。造型则受制作者所在时代和地域的影响,在整体特征上呈现不同风格,各时期主流造型因社会风气和审美取向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异,同时每个时代也存在其他风格的造型。
总的来看,先秦以及汉和三国时期的造型风格主要以敦厚质朴为主,南北朝时期造型纤巧轻盈,呈现“秀骨清像”,隋唐时期稳重华丽,宋元时代内敛雅致,明清两代则华丽繁缛。从地域上而言,北方造型粗犷大气,南方造型精巧秀丽。从装饰上看,先秦及商周时期以素面为主,个别采用复线装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少量彩绘装饰,两汉和晋代的装饰较为单调,偶有釉下彩绘,北朝和隋代装饰开始繁缛,到了唐代达到了高峰,主要装饰技法包括釉上彩绘、釉下彩绘、釉装饰、三彩、彩釉、划花、剔花、印花、贴花、绞胎、绞釉等。宋代追求典雅清秀、自然质朴的风格,以朴素大方的单色釉为主。元代开始进入彩瓷时代,釉色斑斓,装饰宏大,品种丰富。明清时期,青花一枝独秀,五彩、粉彩和珐琅彩各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