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纸用什么?

桂永发桂永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然而人们谈到纸的历史时,总是认为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导致纸的价格下降,推广开来,从此中国文化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实际上在蔡伦之前,纸已经很普遍了。 史书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纸(可以书写的纤维制品)出现在西汉初期;而到了武帝时就出现了用麻制成的细薄纸张。

到东汉年间,江西广兴一带出现造纸高手,这里的纸叫“延熹纸”,质量非常好,传至宫中。据说当时皇上喜欢把奏章写在纸上让人阅读,但因为纸质太嫩,一碰就碎,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用火烧一下,这样纸就能承受笔墨之重了。(《后汉书·张衡传》有载)不过这种纸只能用火烤出裂纹,再刷上清漆保护,不能彻底解决耐久性问题。但这也为后世纸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条件,有了这个技术,就不必担心字随纸掉,方便了文书工作。

至于我们平常使用的纸张,实际上是东汉末期或三国时期发明的。这要从纸的原料说起,早期的纸是以竹木为原料,制作过程是去除植物纤维内的木质部,留下髓部磨成浆状,制成纸页,这个过程与现代制布的原理差不多。但是这种竹木纤维制作的纸存在缺点,吸水力差,不耐久,无法长时间存放。于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改良,终于找到了以丝为原料制造纸张的方法。所谓“蚕吐丝,鸟啄米”,就是说的这种方法,它比竹木纤维要柔软细腻得多。

另外由于纸是用木浆做的,所以一开始白色颜料很难上色,必须是漂白后再染色,工序相当复杂。到了南北朝后期,造纸工艺逐渐由南方传到中原地区,而且越往北颜色越鲜艳,可能是加了铅粉之类的矿物质颜料,所以北方的纸比南方的更受文人青睐。 总之,从现存文献来看,至少在汉代,纸已经相当普及了,并不像某些小说里所说,只有皇宫和书香门第才能用得著。

沈寅峥沈寅峥优质答主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一般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筒、木简、锦帛上写字。但是甲骨非常难得,青铜器的制作成本非常高,而且容量都很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简牍的使用较为普遍,它的原料易得,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容量、书写方便,但是也有不方便性。譬如它不便于“写”(当时人们把书写叫作“书札”),需要刀刻,而且它太笨重了。锦帛是一种丝织品,一般在贵族社会中使用,容量也不够大,成本太高。

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于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东汉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作原料,价廉易得,造出优质廉价的纸张,“蔡侯纸”宣告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后传至世界。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因素。蔡伦也被后人评价为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古代人。

因此,现在我们所用的纸被称为是“蔡侯纸”。蔡伦被《古今印刷术考》誉为古今中外“第一伟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