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厂初中国的什么问题?

候博涛候博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穷二白是个很有代表性的词,但是不够准确。应该是“一困二白”! “困”指财政困难、外汇不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重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工业建设(重工业尤其是)和基础建设 。

当时国内生产水平低,物资极度匮乏,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但是,国家并没有向国民征收苛重的税款,而是主要通过发行公债来募集资金。

1950年曾发行过两次公债,总额达24亿元; 1951年又发行了36亿元的公债; 到1953年底,累计发行的公债达到80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171.9亿元)的47%。 公债的票面利率为1953年1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每年按2.2%计息,到期一次还本;1958年以后改为逐年等额偿还。 这些债券大多由国营企业购买,作为生产经营性投资。

据统计,至1958年时,各类企业共持有各种形式公债83亿多元,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95%以上。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初期一度出现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比税收增长速度快,而税收增长速度又快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状况。这种“越支越强”的情况确实跟当时的“大政府”“高财政开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财政也迅速好转起来。1952年为52亿元,1957年已达263.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9%。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国家的财政支出大部分投向了基础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改善人民生活。因此虽然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贫富差距却在拉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1952年至1957年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实际增长率,城市是6.4%,农村是4.8%。但在同一期间,社会平均薪金水平却由220元上升到528元,增长了142%。同时,由于消费品严重供不应求,存在大量的价外补贴,因此以实物计算的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实际上要高得多。

浦梓玉浦梓玉优质答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代工业产生得很晚,十分落后。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现代工业几乎没有发展。抗日战争胜利时,全国的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口岸狭小地区和中部武汉、郑州等城市,仅占全国面积的12%左右,全国现代工业产值只有30多亿元,工矿企业大部分遭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的成立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制度取代了反动的封建制度;广大的劳动人民从无权变有权,从受剥削压迫变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工矿企业在人民政府管理和工人阶级掌权以后,很快恢复了生机,逐步有所发展。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厂企业,在1949~1952年获得了较快的恢复。

从1953年开始,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我国在前苏联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沿海原有的工业设施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有计划地建设起来,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为代表的机械工业,以有色金属生产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都有了很大进展。我国开始改变了过去工业城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