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书法有什么?
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孔丘曾到周朝的典籍收藏处“藏书阁”学习,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古书,并编撰成册后命名为《尚书》;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儒孙卿(即荀子)又重新辑录整理过《尚书》,并将之传授给弟子韩非子,最后韩非子将《尚书》传给了秦代的李斯,而李斯又将《尚书》传播至后世。 因此最早的《尚书》是上古时期的文献片段和篇章的总结与汇编,但里面所记载的内容过于晦涩难解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孔子开始根据自己对上古历史以及当时社会的了解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解析,最终得出了《书序》一书,该书中记录了很多关于《尚书》的解释性文字,比如《书·舜典》中的“惟十有三祀,王往狩于海隅厥郊大皞”“惟一月戊午,王自南郊遂至于洛邑”等,这些文字经过孔子的解释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从《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尧、舜、禹等上古圣贤的事迹和一些传说故事,也能看到夏商周三朝的开国之君建立帝业的光辉历程及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思想,除此之外还能了解到诸如后稷、契、皋陶之类的上古名臣的事迹和他们所作的贡献,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神话色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已经不是最原始的样子了。 而我们常说的“梓童”一词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一篇之中,原文为“帝曰‘嗟尔禹!水乃木德,巡省南方’。‘厥言淑勿,既劳乃事’‘无然歆羡兮,先民有言’‘勤其农功,恪其职贡’……”“禹曰‘於吾众,有能劝善,克免厥罪,今予传位後嗣,犹嗣朕躬’‘予不谋于我友虞仲,寻莫我敢由’” 在古代帝王上朝之时,大臣们站立两旁接受皇帝的询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皇帝询问某个大臣意见的时候,这个大臣却面露为难之色不愿发表看法就称为“汝犹克诚允纳,罔有贰志”,意思是你能够真诚地将你的想法告诉君主,千万不要心怀异志。 由于“梓”在古代有着“木王”的含义,所以后来“陛下”就被写作成了“殿下”来表示对皇帝的尊称,而“令郎”则被换成了“公子”来称呼别人的儿子,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天子是上天之子,所以在称呼天子的时常用“下”字来表示尊重。
优质答主
1.《自叙帖》是怀素的代表作,里面收录了他在唐玄宗时期书写的作品; 2. 他的墨迹有《千字文》、《唐诗四首》等书,这些作品都有存世,其中《千字文》还被收入了《初唐诗坛》(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中; 3. 他传世的刻本有很多,比如《玄秘塔碑》还有他的行书《千字文》和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一起被收入在《中国历代书法精品大系·唐代卷》之中...... 这篇答主想说的是他写得最好看的一幅《自叙帖》(怀素自己作的诗+自己的小自序),因为这里面写出了他最好的草书风格——潇洒而不失规矩,奔放而又自然流畅。 再补充一点就是,这篇回答里其实只提到了他的作品或者他的墨迹(没有提到他的刻本),但答主本人非常欣赏他是用刻本来写的,而不是像米芾那样去仿古。 最后推荐一下,可以去看一看《自叙帖》以及它的放大版本哦~
梓书法是2009年陈梓培首创的艺术字体。笔法运用了甲骨文,石鼓文等古文字笔法,字体结构运用篆隶的结字方式。是传统书法与艺术字体的完美结合。
“梓”字源于“陈”姓始祖“胡公满”被封国于“陈”地,封国后以“陈”(田)字为姓,春秋末年陈灭,陈人分散四迁,其中一姓为“陈”,其余所改三姓为“全”、“田”、“梓”。其中,“梓”字源于“陈”字的木字旁(梓字在甲骨文中本义为“本”字)。即陈姓后裔改“梓”姓是由“陈”字演变而来,“梓”字本义为“田地里的树”。
“梓书”,在“陈”姓始祖胡公满封“陈”国(河南淮阳)之前的商代、周代、秦代就有应用,只不过没有统一用“梓”字去注字罢了。它在甲骨文商代“帝辛(纣王名)”时期已初见端倪;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和楚国的“金文字”、碑刻中大量使用,只是没有定型;秦代,由李斯等整理的小篆中规范使用,仍没有注字;直到秦灭亡之后的西汉中期,才陆续由我国汉代隶书名家史游、程邈、司马相如等人在隶书中用“梓”字去注字,如司马相如的“梓书”隶书作品“梓书观”,在汉代碑林中可以找到,还有程邈为秦代狱吏,后被秦始皇赦免后,曾向秦始皇献上一万字隶书,其中有“梓”字注字。
“梓书”历经商代、周代、秦代、汉代1500年左右,在秦代得到规范,在汉代定型成熟。
“梓书法”,在2009年陈梓培先生首创新体时命名为“梓书法艺术”,“梓书法艺术”在2012年更名为“梓书法”。
目前该字体国内已经拥有100多家媒体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