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紫砂壶彭年款是谁?
紫砂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紫砂壶的制作始于宋朝,盛于明清。它从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用品升华到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品,与书法、绘画、诗词、镌刻融为一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个性。
从清中期到近代,是紫砂壶艺的沉沦时期。此时制壶多成江湖艺人,工艺不佳,且常滥竽充数;或在壶底注上造伪者籍贯和伪造者姓氏,以夸张自己制壶手艺。从民国开始,制壶名家众多,尤以朱泥小品见长。其中,俞仲茹的葫芦壶、孙祖莲的菊瓣壶和沈敛的扁菊壶,更成为艺术精品,为后世所推崇。
但到了抗战时期,日俘松木武雄在宜兴制作了一大批劣质紫砂壶,加上战争影响,宜兴紫砂工艺工厂停产,制壶艺人流失,使得紫砂壶行业一落千丈。
建国后,1956年6月筹建中国紫砂原料试验厂,1957年1月更名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有限公司,1996年9月正式改为现名。建厂以来,先后汇聚了无数民间高手和能工巧匠,并培养了大批专业艺人。同时,以“振兴紫砂工艺,提倡紫砂艺术”为己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致力将紫砂壶陶艺上升为东方文化的精粹。
现在紫砂壶多为仿制,真正紫砂壶是不多的,尤其紫砂器中的精品更是难求。1960年以后生产的紫砂壶,往往没有题款,这是因为制壶人多已名有实,无须再在产品上写各自的姓名;但也有部分是有款,但不明显,或在尾柄,或在内底心,多数是用红铅字体在壶底心刻书 " 制壶人姓名(章) " 款。
1970年以后,改用化学着色涂在壶胎上代款,也可较好地防止有人假冒。再有将书画家作品刻在壶上作为款识,也有些将书画家印章用小字刻于壶底,作为款识。 也有将诗句刻于壶上。也有将诗句写在陶胚上,然后浇上墨汁,再印上书画家印就款识。有款识的紫砂壶比没有款的紫砂壶价值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