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展览多了?

尉露娅尉露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不是中国美术展览变多了,是好的展览变多了。 以前我们国内经常搞一些“*世纪华人艺术大展”之类的大型展览,把各地小有名气的画家汇集在一起,搞个千人千面。这样的展览看起来人气很旺,其实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作品水平不高但知名度高是因为宣传到位,有些则是真的厉害。这种展览看久了也容易让人审美疲劳。 从前两年开始,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当代艺术展览,虽然也经常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国际展”“纪念展”之类的,但是不温不火,总体质量是朝上走的。

中国美协在2015年进行了换届,换届后领导层的观念有了不小的转变,加上近年来的“出国参展”“优秀艺术家帮扶计划”等举措,可以明显看到在中国办展的条件正在越来越好。而且可以看到,现在主办方的筛选机制更加严格了,不像从前那种什么人都往里面塞的混乱状况。这也有助于整体质量的提高。 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办展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以我所在的苏州为例,之前只有沧浪亭、拙政园这些老园林里有画商愿意租场地给画家办展,而且一年也就那么几天假期可以举办展览。近两年苏博和虎丘公园都相继提供了办展场所,选择增加了很多。

此外还要提到一个人,林阳。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可能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要苦很多。他创建了一个叫“新美术馆计划”的项目,免费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览空间,而且还承担作品的物流和销售工作,只要卖出的作品提成归画廊所有。这个项目让许多刚起步的年轻艺术家解决了难题,他们中有不少人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作品价格水涨船高。我之前看过林阳的一个访谈,他说他想做一件艺术品界的“淘宝网”,可惜这个项目现在好像已经停止了。

杜仁山杜仁山优质答主

中国美术馆建馆45周年之际,馆长范迪安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谈及当下美术馆面临的诸多问题。

中国青年报:这些年,到中国美术馆参观的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观众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如何理解人们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与到专业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人数不高之间的反差?

范迪安: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到中国美术馆参观的观众人数在逐年增长,年参观量已突破百万人次,最近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展览参观量达50万—80万人次。中国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展览和推广、公共艺术教育与审美传播的核心机构,是直接体现社会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场所。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公众日益期待文化之光映照心灵,美术馆已经成为公众文化活动中最富魅力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

中国青年报:现在,“高高在上”的传统美术馆已渐行渐远,中国美术馆在降低门槛吸引普通观众走进来,以及培养普通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方面,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范迪安: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是一个鼓励大众走进和参与的场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众多国内外展览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除了展览之外,中国美术馆还常年开展“专家讲解”和“志愿者讲解”服务,使观众在听的过程中增进理解。

中国美术馆还先后举办了多期馆藏作品系列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并将讲座及部分国内外展览的内容等制作成视频放到网站上,利用视频资源向更广泛的群众传播文化知识,让社会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够走进美术馆,受到艺术和文化的感染浸润。

中国青年报:这些年,尤其是最近两三年,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数量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如何在数量和质量之间把握平衡?国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那些可以为我们所用的经验?

范迪安:近两三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数量明显增加。一方面,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的美术展览的中心平台,承担着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览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也需要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来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国外美术馆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比如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每年都有多场持续时间长,展出作品多,涵盖美术史范围广,而且质量上乘的常设展览,同时也开展不断更新和推出多种形式的专题展览。既使观众感受到经典的永恒魅力,又不断得到新的艺术信息,因此有着持续和广泛的人流量。

在中国美术馆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推动展览主题与形式的多样化、品质化,以作品精品意识、展览策划意识和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对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