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收藏中国心得体会?

酆雅菡酆雅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前些天,去朋友家玩,他拿出一枚“古钱”,我一看真是惊喜万分!因为这是我母亲给我留下的唯一一件纪念品。我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钱币收藏家,在他去世后,我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个钱的,当时就十分激动和欣喜。 这枚“古钱”直径2.3cm,重3g,是西汉时期的“五铢”钱。由于汉代使用铁器,所以这种五铢钱的材质并不是青铜而是铁制,因此比较厚重。 “五铢”钱是我国古代一种币制名,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118 年),停止于王莽篡汉时期。在东汉建安年间又重新使用,一直沿用到隋朝初年,前后使用了700 多年。

“五铢”钱有一个特点,就是背面的文字不同,按文字的不同分类,一共有6 种,分别有“五铢”、“五铢布袋”、“五铢直百五铢”、“五铢永光”、“五铢延光” 和“五铢广陵”( 小平) 等,我手中的这枚是“五铢”字。之所以叫“五铢”是因为它的背面有一道方形的凸起称“廓”,每枚“五铢”钱都有4 个廓,每个廓的宽度大约是0.5mm,它一共四枚廓,加起来正好是两铢的重量( 一枚铜钱重一铢)。

“五铢”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材料不是纯铜也不是纯银,而是含锡成分较多的一种合金,因此有较强烈的青灰色。它的纹饰有“水波纹”还有“万”字文、“工”字文、“川”字文和星月纹等。 古人把五铢钱看作是天上的星星,在铸造时就把一些星星的图案铸在了上面,如“五铢”二字,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

据说以前有人曾捡到一枚“五铢”钱,经测定发现它比现在铸造的五角硬币还要轻薄,大概只有一盎司不到一点。可以想象当年民间的“五铢"钱应该更加轻薄了。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已经能够用炼铁的技术来制造武器和农具,不过当时还不能生产钢针或绣针,为了造出又薄又细的线,人们就用很薄的铁皮打制出很薄的铁片来做穿引用。于是,当时很多器皿的表面都有了打制的痕迹,因为太薄有时候很难清洗掉。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纸币“纸钞”流通。到唐代时期,“飞钱”出现,这是最早的汇款业务,后来发展成“交子”,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纸币。到宋代的时候,宋真宗认为“交子”难辨真假,而且易于伪造,乃命官方印制发行“官交子”,并严格管制。但“官交子”的印刷术还是被外人学去了。

明代洪武八年明太祖下令停铸铜钱,以后只准兑换使用,不准再铸造,使得古钱成为收藏品的身价倍增。

车抻车抻优质答主

从上世纪初开始,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的探险家和生意人纷纷来到中国新疆、甘肃等地“探险”,而在此过程中,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文物,甘肃、青海等地的佛教遗书成为他们重点搜集的对象。

在劫掠过程中,由于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不了解敦煌藏经洞文物的珍贵,他们还以很低价格收购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目前,各国收藏的敦煌文物中90%是汉文文书,藏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古印度梵文、希伯莱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文书和大量的佛教绢画、纸画仅占10%强,其中汉文、藏文写经最多。各国所藏敦煌文物多为残片,几乎没有一卷是完整的,有些仅仅是一行文字。经过近百年的文物收集运动,欧美各国如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瑞典、美国等国都收藏有较多的敦煌文物,尤其是以法国和英国收藏最多,各有2万件以上,美国、俄罗斯等国在1万件以上,匈牙利、日本等在1000件—5000件,瑞典有288件,加拿大、丹麦等也有收藏,总共在7万件以上,这些大都是上世纪初到40年代劫掠去的。中国现在所藏大约有7500件,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搜集。

敦煌文物是研究我国唐至宋代社会状况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丝绸之路、敦煌学、藏学、中亚和西亚等学术课题的重要文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在敦煌文物原籍国中国及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瑞典、美国等国政府及文物管理机构的协商和配合下,一些私人团体和收藏者竞相把所收藏的敦煌文物无偿捐赠给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或图书馆,如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日本龙谷大学等,使这些散失多年的文物集中珍藏在世界著名的大型文博机构,为保护这些文物的安全性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