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纸币什么价值?
1947年时,法币发行已达256亿,比抗战前增加了30多倍;抗战胜利后,为填补战费约30亿美元的空档,又增发货币90亿美元。由于连年战争和通货膨胀,中国的财政在1947年陷入极度困难,当时政府每年要耗用近十亿美元购买军火,而税制又极不合理,重工业建设投资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东北工矿投资共3.7亿元,其中财政部无偿拨备2.7亿元),致使财政预算入不敷出,不得不大量印制钞票。据统计,从1945年到1948年全国印钞数量共计300多亿元。 由于货币超发,法币贬值,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当时有人计算过,按法币的票面数值来计算,一万元现金只是相当于1936年的7元或1937年的5角钱,到1939年只值4角钱,到1945年只值2分钱了,到了1948年就只剩1分钱不值了。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1948年7月发行金圆券。当时规定,金圆券与美元挂钩,1金圆券折合1美元;另以黄金储备作担保,限令全国人民把所持法币、金圆券全部换成新币。但此举未能奏效,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发行纸币,它既无力偿还因发行纸币而导致的财政透支,又不愿削减政府开支,因此除了继续印发纸币之外,并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据统计,自1937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军队由抗日战争前的120多万,急剧扩大到130多万,再加上官僚资本庞大而无休止的扩张势头,这一切都靠滥发纸币来解决,从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和发展的。一开始,人们以物易物,后来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交换媒介,货币产生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金属由于携带不方便又逐渐被银行券代替。银行券是建立在金银币流通的基础上的,它的发行,是有金银作保证的。后来,由于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发行的纸币只是本国的货币符号,纸币的发行,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中国的纸币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它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以国家信用作为保证的。
纸币本身的发行成本很低,几乎人人都可以仿造。如发行的额度是根据国家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合理决定和控制的,它就与商品的实际价值相符,就可顺利执行货币职能。如发行过度,必然导致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引起市场商品流通的混乱,就与纸币本身的价值相脱节。
市场上的流通纸币,是由我国的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发行的。发行原则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物资生产的总量为依据。通过组织现金回笼、供应工作,使流通中的纸币量控制在符合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限度之内。因此,我国的纸币按其票面的金额(也称名义价值),是可以在市场上同相应的商品价值相交换的。如果拿在市场上流通的贰拾圆(也写作20元)面额的纸币与贰拾圆的商品相交换,表面上是在20元的纸张与20元商品价值之间进行交换,实际上20元的纸币是按它的票面金额参加流通的。20元纸币本身的实价(也称实际价值)是7分钱,而按票面金额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不依仗7分钱的实价,而依仗20元的名义价值,其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是相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