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袁大头二年银元有多少?
1920年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准备改组币制,先铸试验银元。因正、反面图案中的五星和六角星均称“嘉禾”,故又称此币为“双嘉禾银币”。1928年开始正式铸造发行。正面中央刻着“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的字样,上方是五颗星星,下面有一支四棱杆,两旁各有一个十字花边;背面中间是两株稻穗组成的嘉禾图像,上面有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周围有英文“shih hsia ua tsze tin”“uap.f.t.c.”等文字,其中英文含义分别是:“民国二十年”、“制造”、“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等等。该种面值有壹圆、伍角、贰角、壹角共四种,分别重26.5g 、13.5g 、5.4g 和2.7g ,含银量为90%。
由于当时国内战乱不止,所以该版银币发行量非常有限,部分币种仅发行了2000枚左右。而且由于该版本的外圈文字均为英文,有利于海外贸易,因此出口量非常大。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袁大头”除少数几批试造货币外,绝大多数都是1928年以后铸制的。这些“袁大头”虽然样式都是一样的,但却是不同年月铸的,年份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最早的是三年制的,也就是1928年制作的,最便宜,市场价大约450元/枚,之后是两年制的,大约在500元左右,最后是八年制的,最为珍贵,市场价格在600~700元之间不等
关于发行量,袁大头壹圆民国十二年约4157万枚,民国三年约1.62亿枚,民国八年约1.49亿枚(其中1919应为1200余万枚)。三者合计为3.5亿枚左右。但因1915年之后,天津造币厂先后停办5次(1919年4个月,1922年10个月,1925年8个月,1926年2月和4月各1个月)加之民国三年币的生产模具部分由外国公司制作,生产相对方便,推测民国三年币铸造很可能远远高于1.62亿枚,甚至达到2亿枚以上。
流通量,袁大头民国三年和九年银币,流通范围是全国。民国八年版流通于直隶、河南、湖北、广东、陕西、四川、新疆等省。民国九年袁世凯像银币只在河南铸造发行。民国十二年袁世凯像银币,天津造币厂1915年12月至1916年1月为袁世凯准备了约150万枚模具用于称帝纪念,但只铸造了数万枚便发生兵谏,袁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后1917年7月张勋复辟时又制作了40万枚,未发行便惨败。到1918年12月,天津造币厂开始为袁世凯铸行像银币,并至1919年8月。但其间,银圆停铸2个月。由于袁世凯已死,军阀混战,货币多变,此币铸造数量估计不会高于民国八年的1.49亿枚。加上以上未发行量,可认为3.525亿枚的袁大头民国十二年银圆进入市场。据文献记载,民国18年流通中银圆共5.062亿枚,减去袁大头其他年版和稍后铸造的民国十五年版,民国十二年版应占银圆总量60%以上。
损耗量,袁大头民国十二年版重量为26.5克,成色为88%。如上述3.525亿枚进入流通市场,其含银金属量为199313.5吨。1934年中央造币厂收购被毁银圆共7191.4吨,合银圆3.15亿枚,合袁大头十二年版56.6%(此数量亦可代表其他袁大头银圆损耗数量。下同)。如按上述3.525亿枚中70%即2.468亿枚进入实际流通,损失量应为51.3%。文献记载此时期中国白银储量为18万吨(从美国进口23万吨,输出15万吨),约为市场银圆数量的1/3,约为市场中袁大头十二年数量的40%。考虑政府库存、被私铸改造及埋藏等因素,认为袁大头民国十二年版的损耗量约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