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雕塑作品有哪些?
1950年,中央政府拨专款在中山公园内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总高38米,基座宽70余米。1954年开始,由叶恭绍、潘鹤等著名雕塑家组成的创作小组负责建设碑上群像。 为了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叶恭绍提出了“压缩距离”的方法,即在保持原造型的基本比例的前提下,把人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使观者不会感觉到画面过于紧凑,导致窒息。同时,他又专门设计了三个侧视的民兵形象,放在背景处,以增加纵深感和画面稳定感。 整个雕像共289个人物,每个姿态不一,却都气势磅礴。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塑造这么多人物,且保持相应的角度和间距,难度非常大。创作小组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采用了“主从式”的处理方法,即以位于中心位置的烈士群像作为主体,其他部分的人物作为配角。这样处理之后,画面立即变得疏朗起来。 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挺拔,它像一座丰碑,记载着共和国的辉煌历史;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拥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我国的雕塑艺术开始有了发展,出现了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和纪念革命先烈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宏伟的气势和民族风格,显示出气魄雄伟、简洁凝重的风格,如天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州的“革命先烈纪念像”、哈尔滨的“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南昌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上海的“五。卅人民纪念碑”、广州的“孙中山像”等。
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雕塑艺术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相继举办各种雕塑展,许多大型雕塑工程相继完成。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前的大型“领袖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群像浮雕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
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艰苦岁月”(潘鹤雕塑)、“血衣”(王克庆、田金铎、文楼等雕塑)、“艰苦的岁月”(郭其祥雕塑)等。在表现现代生活题材方面,潘鹤创作的“初升的太阳”是我国第一件表现毛主席的大型雕塑,也是第一件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完成的作品。刘政德创作的“钢铁巨人”和叶毓山创作的“青春之歌”也是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