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几年改版一次?
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了新币券,也就是现在第三套人民币的前身。从那时起,国民政府的财政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每年都要印刷大量纸币,用于填补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空白。到了50年代初期,苏联撤走专家,中苏关系恶化,又正值抗美援朝时期,为了支援朝鲜战争和国内建设,中国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大量印发钞票。从1953年开始,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20%,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始终维持在高位。
5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支持重工业发展,国家实行配给制,物资紧缺,钱也不值钱。当时工业系统平均工资水平相当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71.4%,而金融系统职工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居民消费的25.8% ,也就是说,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劳动就能换取金融工作者一年的工资收入!在这样的体制下,货币的购买力非常低。到1956年底,全国现金流通量为12万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一倍多。随着印钞量的迅猛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偷工减料的造假方法。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追假”,对各种假票、冒领票据进行追查。
1957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了调整期,“浮夸风”盛行,经济虚高。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中央于1958年初发起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大规模投资导致财政支出急剧膨胀,而税收又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偿还苏联的贷款和进口机器设备,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面对巨大的财政缺口,国家只好再次靠增发货币来弥补,由此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1年间,全国货币发行量由107亿元猛增至1146亿元,增加了10倍之多。在这一阶段,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而以物代款的作法使得货币的真实性更为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信誉度不断下滑,市场交易中伪钞使用频率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