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背福价值多少?

明大山明大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发表一下我对这个背福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背福”是后人臆断的说法,原因如下: 第一,清初的“背福”不是指一种特定的钱型。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后,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制度),每一个旗人都必须学会骑射,以备战时充当骑兵和步兵,每个旗人的武器配备都是马匹、刀枪以及箭壶。其中箭壶又根据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皇帝及其宗室所携带的箭壶称为“靶壶”,王公大臣和八旗主所携带的箭壶称作“背福”。 这里需要注意的两个关键词是“背”和“福”。为什么我说这个“背福”不是指一种特定的钱形呢?因为“背”的意思是指背面有文字或图案,而清代钱文的书写都是正面凸起,所以无论什么币制,其正面的文字都必然位于“背”的位置;而“福”字指的就是钱上的文字,如果钱文是满文,那就叫“满福”,如果是汉文,那就叫“汉福”——这很明显,是因为满文和汉文在钱文的写法上处于相反的状态,所以为了区分只能是“满”与“汉”来区分。那么这个“背”就必然是泛指了,即指背部不存在特定形状的钱文。

第二,顺治五年(1648年)之前,清廷并没有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袍”,王公大臣以及八旗武官都可以着黄,而且后来随着满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审美观念的改变,后来满人并不一定非要穿黄色的服装,例如乾隆帝就十分喜欢洋色(浅黄色)。 所以,一个“黄袍加身”的典故,并不能当然地推导出“背饰黄色”的结论。

第三,这个“背”字其实还有另外的解释方式——即这种货币是挂在弓背上的。 清军入关后,从马背民族变成了骑射手,他们使用的武器除了马枪以外,主要的杀伤性武器就是火器,不过由于作战模式的变化导致清军在冷兵器方面生疏了很多,在弓弩方面的训练也渐渐被遗忘,于是清廷设立了“弓箭营”专门负责训练弓法,这个“弓箭营”里的弓不仅用于实战,同时也作为礼仪用弓。每当重大节日的时候,皇亲国戚都会表演射箭,以此作为庆贺活动。在这个场合使用的弓,称之为“仪杖弓”,它的特点是在弓背的地方有一个向上的弧度,以便于搭弦操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