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布票有收藏价值吗?
我家有一包五十年代的山东产棉布票,共800张,每张宽约5厘米、长约12厘米。 这些棉布票的用途是:“供应被服厂(织)用布”。当时的印制工艺应该是印刷加手工填写,票面有“中纺公司山东分公司”的字样和标识。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解放前,我国是没有“棉花配额”这一说的,当时也没有所谓的“棉花限价”。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际上的“棉花禁运”,为了稳住国内经济,1952年起国务院开始实行“棉花计划收购制度”,由国家统购统销指导棉花价格,但并不限制各地自主报价,只是规定各个地区按国家规定的收购标准(含水分等指标)最高限价的百分之几加价作为当地的人民生活费用补贴。
1953年4月,政务院通过《关于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和发放购买棉布证暂行办法》,对棉布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直接控制。具体办法是由政府统一规定棉布的最高出厂价和批发价,厂家生产出的棉布必须全部交售给国营贸易机构;零售商店不得出售棉布,需购棉布者,须凭购买棉布证购买,每个农户每年只发一张棉布购买证(后改为每户每月1.5米),并严格限定用途为做衣服、被子、床单等,不准用来制鞋、制袜或作他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到1956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已取消了对棉油的统购,仅保留了对棉布的统购。 但后来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些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造成纱布质量问题频发。
为此,1957年8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决定,由商业部牵头组织,对国内生产的纱、线、织物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布于众。 对不合格的企业和个人,分别给予了相应处罚。 这是我国质量监督工作的开端。 1965年后,由于城市人口增多,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保暖,而更加追求美观,纯棉衣料的供需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考虑到人造纤维的成本比棉花高,用涤纶代替一部分天然纤维是可行的,同年,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发了“涤棉混纺高支纱”,此后又研发了多种“涤棉”产品,结束了“棉霸天下”的局面,也为日后各种化纤面料提供了可能。(此处应该有个科普,棉的纤维长度一般有几种说法,133's,68's,233's等等,数字越小,表示的纤维越长,越不易变形,也越耐磨。一般的纯棉衣物都是指短绒棉,只有高档的内衣裤才会用到长绒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