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蛋化石有收藏价值吗?
鱼蛋,即鱼类卵,属于古生物化石的一部分。由于早期鱼类没有产生硬壳,其卵在孵化之前多粘附在水草上或粘着土沙一起沉积下来,所以一般保存为压埋状,比较完整的极少见到。 鱼卵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结构是由外部的保护纤维层(膜胚)和内部分子的细胞器构成。
根据产出状态的不同,可以把鱼卵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产于水中的称为沉卵类;产于泥沙中的称为淤卵类;产于植物上的称为黏卵类。 从考古学上看,人类早期对鱼类和渔业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鱼卵形状的观察。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鱼爸爸”和“鱼妈妈”的故事流传,中国也不例外。相传,鱼爸爸、鱼妈妈会选定一个日子将鱼卵产在水中,然后让它们自己孵化出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鱼卵都能顺利孵化成小鱼。如果水里有水草或其他植物,有些鱼卵就会附着在上面。到了一定的时候,鱼卵就会破壳而出,变成一条条小鱼。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鱼的鱼卵依然保持原来的形状,随着海水或淡水漂流或游动到岸边,被沙子、泥土等覆盖在里面,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矿化过程。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变,这些鱼卵最终变成了化石。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质生物产物,鱼蛋化石反映了当时水域环境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很多鱼蛋化石的形状很漂亮,如水滴形、卵圆形、三角形、柱形等等,而且表面光滑,色泽艳丽,经过抛光处理之后,很像现代的珍珠,因此也有人把鱼蛋化石称之为“石头珍珠”。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种类繁多的鱼蛋化石,包括软骨鱼类、骨鱼类及两栖鱼类等,而最具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的要数软骨鱼类的卵。在我国北部及西部高原地区,常常可以捡到颜色呈橙黄色、表面光滑、带有美丽花纹的卵形化石,这就是软骨鱼类如鲨、鳐等的鱼卵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