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厂画师瓷价值高吗?
我并不赞同“物依稀为贵”的理论,因此对于其对应的话题“越稀少的东西是否就越值钱”持怀疑态度。 当然,这里所说的“稀少性”并不是指“数量上”的稀少,而是指“出现概率或几率”的稀少——即一件器物由某一位艺人完成的几率是极小的。
以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笔洗为例,按照常规制作程序,首先由画工绘制纹饰于器面上,然后烧制;待第一次烧成后取出,再进行釉下彩填色(也有少数先做釉下彩再烧成的作品),最后二次烧成。也就是说,一件瓷器要完成最终的制作至少需要两次烧成,而每一次烧成失败的作品都会成为废瓷片。
据相关资料记载,康熙时皇宫内设有造办处,汇集了全国能工巧匠,然而如此庞大的制作队伍依然会出现大量废品,可见“一次成型”是多么难得的工艺。 那么反过来思考,如果某人恰巧在某个工厂正好负责烧制这个器型的最后一次烧成工序,那么这个工人毫无疑问是最有“价值”的;假如再细分为几个工段,那每个工段的负责人的价值也要远高于普通烧成工。但是,这种“值不值”的问题真的有意义吗?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得理应受到尊重,不管他的工作再平凡不过、哪怕价值再微小——正如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尽管其中很多仅仅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