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霁蓝留白杯怎么样?

宋啸凡宋啸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今年春拍的一只杯子,当时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只杯子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内府造办处烧造了一套“霁蓝光素套瓶”,共50件,其中白瓷30件、青花20件,这件就是其中一件白瓷里的一个敞口杯。 这只敞口杯口径约9cm,底径约4.7cm高约13.3cm,器型规整,胎体轻薄,白璧无瑕,光素雅致,除了底部有一小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以外,通身无装饰。 这套“霁蓝光素套瓶”为何会出名呢?这是因为其中有一部分被作为赏赐品赠送给了西域伊斯兰国家。 现在新疆博物馆收藏有20余件套,其中一套为1852年俄国驻伊犁领事加甫诺夫向中国政府进献,另外一件圆尊现归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帕夏博物馆所有。 由于外销的原因,现在的市场对清代陶瓷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精品瓷器价格一骑绝尘。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件白瓷敞口杯其实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因为从造型上看,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窑制品,但却是按照民窑产品的工艺制作的。 首先,这种器型的杯子在民国时比较多,但是造型一般都是口沿较宽,唇边微翘或外撇的。 而这件杯子的口部看起来比较端庄、平整。 其次,我们从落款来看,这件杯子应该是由景德镇官窑或者御窑厂生产的,因为官窑的瓷器是需要印有年款的。 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杯子的底足部分是没有任何印款的,而正常的官窑瓷器是一定会有一片的落款。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件杯子原本是有款识的,但是后来被磨去了。 为什么要磨去款识呢?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件作品本身就是仿古的作品,为了假到真,所以把款识磨去;另一种是把这件作品作为民窑产品出售的时候,怕被别人认定为官窑制品,所以把款识磨去。 这两种可能性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件作品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窑烧制的产品,但是其制作过程和纹饰都是照抄官窑成品的。

这是一件典型的“官搭民烧”的产品,即由官窑提供配方和模子,交给民窑烧制,民窑承担费用并分享部分利润。 所以,虽然它不是官窑产品,但却使用皇家专用色彩及配方烧制而成。 现在这件杯子的拍卖价已经破亿,创下近代陶瓷拍卖最高价纪录,可见其影响之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