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为什么要造三种银币?

杨家晔杨家晔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为了减少银元流通中的损耗,同时满足外国人的需求。 当时国内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民间财富统计方法也还不完善,所以无法像唐朝和宋朝那样对银钱的流转过程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当然更没有现代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指导)。但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以及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文献资料表明,民國時期的銀價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的(注1)。

一方面由于当时采用银本位制(注2),并且世界各大主要国家都有大量白银储备;另一方面,各国央行都在大量印发货币,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而我国自洋务运动以来也一直实行的是“以银为本”的币制政策,故此造成了从民国初年到抗战爆发,这二十多年间银价一直居高不下的状况。

据统计,一盎司的银在1935年可以兑换7.3美元,到1936年就涨到了8.48美元,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更是涨到了10.67美元/盎司(注3)。 面对这种银价飞涨的局面,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国的美国和后来的苏联都选择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希望利用财政政策和银行利率来抑制通涨。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做法却是增發货币,加大通货膨胀的力度! 为了填充因对外战事及内战造成的财政空缺,国民政府不但加征捐税,还大量印发钞票,比如法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就在极快的速度增加着----从1935年的1.4亿元,增加到1938年的12亿元、再增加到1948年的200亿元!(注4)

为了填补因发行纸币而导致的通货紧缩,国民政府同时还实行了提高关税和印花税的政策,试图通过提高税收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并回笼货币。 但这两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物价仍然继续呈上涨之势。 最后,为了控制物价、稳定经济,国民政府最终于1948年先后实施了“金圆券”计划和“法币”贬值计划(注5)。

参考资料: [1] 李永军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第一章第二节; [2] 王俊秀主编《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学》第四章第三节; [3] Wikipedia,“Silver Prices”(英汉双语版); [4] 中国经济网URL;[5]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五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