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戴的帽子是什么意思?
前面很多答案都很正确,再补充一个: 首先,那个帽子的形状不是“礼帽”(或者说不像现在所谓的“礼帽”),而是“便帽”(Cape),而且主要作为外出穿着(尤其是拍照)用。因为当时照相机尚不普及,所以一般人都留有大把的头发,便于梳妆整理,而礼帽是正式场合才佩戴的。
其次,这个帽子其实是“巴拿马帽” (Panama Hat),而不是题主想的“巴拿马草帽”。虽然外观很相似,但材质完全不同——这顶帽子是用棕色或茶色纸浆制成的,而不是用草制成的(用草制成的是Hat Pinata,也叫 Pachuco)。 这种帽子起源于美国的巴拿马运河区,由于炎热潮湿的气候,当地的人发明了用竹篾夹着纸浆做成的凉帽。最初这些凉帽只提供给运河区的工人,但后来逐渐受欢迎起来,在20世纪初开始出口到其他国家。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巴拿马运河特许状》(The Panama Canal Treaty),允许美国的工厂和企业向巴拿马运河地区输入廉价劳动力,同时规定从巴拿马进口的商品免征关税。这一政策导致巴拿马运河区成为美国产业的重要分支,并迅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宣传巴拿马运河区和那里的产品,美国于1904年开始举办大型的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这个新兴国家的财富和潜力。在博览会上,各种巴拿马货,包括巴拿马帽,受到热烈欢迎,销量空前。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进口的巴拿马帽约3500万顶,而在二战期间则超过4亿顶。 那么为什么会流行到这里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这种帽子的透气性很好,适合在夏天戴,另外用料便宜、款式新颖也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