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袁大头有多大?
袁大头是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地方政府铸造的粗板银元。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造币厂铸造了这种币值分为壹圆、中圆(五角)、贰角、角、半角,合金量比例为银六钱、白铜三分、红铜一分的银元,这便是“袁大头”的由来。由于清朝已废除银两计值钱,而铸行袁大头银元是与民国相适应的产物,这也顺应了货币发展的趋势,袁大头银元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主要流通币。
当时国币的发行以银为本位,并准许外国银元流通。随后,各省自铸银元陆续上市,国币地位岌岌可危。为稳定币制,1914年公布《国币条例》,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银本位方形铸币,称为“袁大头银元”。“袁大头”币值分别为壹圆、中圆(五角)、贰角、角、半角,共五个版本。1915、1916年又铸造了壹圆、中圆(五角)、贰角、半角等四种正面镌袁世凯侧面脸像的银元。1914年造,在天津造币厂铸成,1915年正式流通。其后江苏、广东等省也曾出现类似银元。
一般所称的袁大头袁大头银元其实是狭义的袁大头,即“民国三年袁世大头银圆”。广义上的袁大头银元还包括天津造币厂铸造的“袁大头”和国府造的“袁大头”以及广东“孙小头”。本文所说的袁大头银元就是指民国三年天津造币厂铸造的袁世凯半身侧像银元。
在中国钱币上镌有人物像的,始自明朝嘉靖年间,现藏东京日本宫内省博物馆的玄奘受舍利塔金币上,有文曰:“贞寿千秋”,四周雕有释迦牟尼弟子群像。现存最早铸有中国人像的银币,是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厂于1898年铸造的清廷庆典纪念银币——光绪元宝,正面镌有慈禧像,背面铸“万寿无疆”字样。至清代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四川、广东、湖北一带的作坊还先后铸造了一批浮雕袁世凯和大亨像的银币。“中华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元的出现,是中国钱币史上第一次将由帝王将相画像的银币淘汰出局。从此,中国的钱币开始了由人物像向象征性图案的分水岭。
“袁大头”正面图案均为袁世凯五分侧面像,背面图案分别为嘉禾图案及嘉禾纹上下分列“中华民国三年”拼音字样。当时有传言称:“袁大头”银元的诞生受到了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威胁,有人甚至持负面观点:袁大头背面的嘉禾图案是受日本图案的启发;“袁大头”的材质、铸造工艺、银元的含银比例也都远不及“大清国银币”;“袁大头”银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银硬币制度的终结。
无论如何,“袁大头”银元在钱币收藏界都拥有颇高的地位,在古稀老人心目中更有着特殊的地位,至今仍不失为民间流通的第一币。但是,“袁大头”银元的流通范围的局限性和现在众多人为地掺伪使我国现存的“袁大头”银元数量并不很多。于是,它便成了当今钱币珍藏派收藏的要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