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有没有收藏价值?

文莉秋文莉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1958年的1月份一个伟大的“计划”诞生了,这就是所谓的“大跃进”,那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这是因为这年1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名为《再谈生产五十万吨钢》的通稿,在这篇报道中指出:“1959年的钢产突破500万吨,粮食产5000亿斤,这样既在数学上又比1958年翻了一番。”翻一番就是一个跃进,所以就叫“大跃进”了。

那么“大跃进”都有什么呢?概括的说就是经济领域的快速进展。举例来说:飞机要大跃进,火车要大跃进,就连高速公路都要大跃进。更夸张的是,教育也要大跃进,而且搞教育要缩短到十年、八年就把大学课程看完,这怎么可能呢?连基本的科学性都不好搞,还能教育出什么人才?

大跃进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的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世评为20世纪三大灾难之一的“运动”,如今居然还被某些人美化、唱赞歌,这真是岂有此理!

但大跃进虽然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不少灾难,但它确实也带动了经济。大饥荒过去之后,有些人就想着要摆脱这种困境,并且按照当时的主流思想——社会主义工业化——来实行经济转型。那怎么才能转呢?当时的主政者想到的就是要搞“大跃进”,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绝对的产量,为此是不择手段。所以产生了所谓的“卫星经济”:只要条件具备,就拼命放卫星搞浮夸;只要有点技术基础,就拼命放大的技术指标。

那么这样一个以造假为主的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加以判定:其一是从具体经济数据上来看,虽然1958年的钢产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5130万吨,似乎非常惊人,但实际上完成这个“壮举”所耗费的代价却是非常巨大的:钢的质量大大下降,从原来的16吨钢中只能提炼出8吨,还有7吨是废铁;国家债务沉重,当年国家对外负债累计达376亿元,占当时国家GDP的80%以上。

其二是要从国家的收入水平来看。当时的大跃进实际上是以资源大量浪费、收入急剧下降为基础的。因为大跃进的初衷就是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而唯一的手段就是国家强力介入、甚至控制民间经济发展。这样造成国家收入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国家却要承担更多的非生产性支出。所以中国在大跃进的十年里实际上是进入了全民贫困化时代。

那么既然是这样一个不合科学性、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为什么后来还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上呢?这样不是大大提高了大跃进的运动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吗?要解释这一点还得从大跃进结束之后的“反右倾”运动讲起。大跃进结束之后便是“反右倾”运动,一些在这次运动中被认为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部门被取消、受损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