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黄铜佛像吗?

濮阳浩锦濮阳浩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有黄铜佛像吗?

在古董行业中,有黄铜佛像之说。黄铜佛像是指用氧化法制造的铜像,也称黄腊铸像,简称蜡模造像。

清代佛造像在历代佛造像之中,产量之大,风格之多,是中国佛教文化东西交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清以前,统治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思维方法及其局限在"以儒治国"的理念之中。所以,从汉代到现在,中国佛教造像基本上都是按照儒家的伦理观念,采取"以经像为先"的模形似造像技法,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程序化、理想化的时代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的文人格调,她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封建文化传统在中国佛教造像中的反映。

清代实行的是满族皇权统治,政治上采取了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文化上,它不能容忍与"黄教"有干系的任何外来文化,所以,清初的几十年来对佛造像几乎没有需求。这种情况到了康熙年间因战争结束和帝国主义的入侵才有所转变。康熙年间,随皇商频繁活动于宫廷和各省之间的王鸿绪,见中央王朝对西学东渐日益开放,便以"西法塑寺像"的建议,获得施行。于是出现了采用西方先进工艺制作寺观塑像的情形。这一时期的寺庙塑像基本上是传统的捏塑方法与西方先进雕刻技艺的结合。 虽然,它还没有突破传统格局,但仍可视作中国佛教造像由世俗倾向儒教的一个过渡时代。

雍正朝继续了康熙末年的政策,并进一步规定了造像规章:国家所有寺庙殿堂,凡需塑绘神圣金身者,不许动用工匠俗手,须经本部登记,酌量工食,委令僧侣受领,然后塑绘。其形像必须依照原有金铜等像,不准另塑。此举乃是继承了康熙末年的政令,其作用一是抑制佛教造像的发展,二是杜绝以牟利为目的造泥像恶习。

乾隆以后至清末,是清代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个时期,除了继续修缮旧有寺庙的塑像外,全国新建了一系列皇家寺庙。这些新寺都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其塑像的数目之多、雕刻之精细、装潢之美妙,都是空前的。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造像文化,在继续发扬历代造像艺术传统的同时,吸收了中国明清时代绘画、浮雕、贴绸等工艺的高超技巧,逐步形成了清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她的突出特点是用金石书画的笔意来铸造佛像的精气神韵。所以,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性强,保存难度大于历代。

在清代,按照佛教法相宗的说法,有佛像之始,就是释迦说法像。汉代时,天竺白玉佛之造像样式传入中土,后代佛造像多依据玉佛之形态,至隋唐发展为三觉佛像,面相丰满,颈部折校臂半张(或双手施无畏印,或一手持钵,一手触地),衣服皱褶少而简明,线条委婉流畅,是历代佛教造像中以折枝花叶饰比较丰富的。

到了明代,佛教造像在继承宋代传统风格的同时,受到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雕刻的启示,出现了衣褶满幅,飘拂有神,极尽变化之能事的新风貌。

清代佛教造像,则受明代风格的影响,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衣褶的处理,平中见奇,曲不受束,生动自然。它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受金石书画的影响,文儒气较重。特别是一些高僧降龙像,明显地带有道释画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清代佛教造像风格是比较接近生活的,造像技法比较讲究,刻画比较生动,它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雕刻艺术的影响,出现的一些佛像较明代作品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而且,它还广泛地吸收了《十八应真像》、《罗汉图》等卷轴画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服饰等诸多特点。

在清代,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佛教造像艺术大师。他们是:浙江杭州的周善甫,常州的姚宗堂,扬州的陈洪,苏州的王蕴贞等。这些大师的人物造像,神态生动,形神兼备。他们还把佛教中的故事,用塑绘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十八罗汉"、"八大天王"等,使人们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受到了深刻的佛教文化的熏陶。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