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机制铜币哪些极具收藏价值?
中国币制变迁极大,而清朝则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在清代初期,由于社会环境特殊,铸币权皆掌握在满清朝廷所控制的盐商手中,故而这一时期的铜币制作极为粗糙,铜质较差,色泽低迷,钱文草率,不少铸币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而到了清末民国初期,因为战乱频生,铜资紧缺,政府的铸币政策并不稳定,故而这一时期的铜币铜质极佳,钱文生动有神,铸工精湛,品相极佳。这两个时期的铜币皆有一定的市场参考价,而清末民初的普通机制铜币则较为普遍,市场参考价大约为1-2元一枚,也有较好的品种价格较高,而清代早期的铜币则极为罕见,市场上也不多见,极其具有收藏价值。
清代晚期,特别是宣统年间铸行的铜镍币,是珍贵的收藏品,从钱币发展演变的程度上说,它是中国最先出现的金属伪钱。由于这种铜镍币形似制银元,故而真假易于混淆。真币表面,钱文,铸造精美,鎏薄有光彩,而镍币别有一种颜色。清代的机制铜币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仅仅短短数十年,但是它却对中国近代铜币发行制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机制铜币的诞生要从洋务运动谈起。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倡学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来加强对御敌。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设立中国第①家电厂──上海开关炼钢厂,开启了中国机械矿石近代工业的先河。上海炼钢厂是当时亚洲最重要的炼钢锻厂,“上海炼钢厂有十九套炼炉,最大的电炉供炼钢用,还有十九套小一点的炼炉,专炼生铁。生铁是从外国运来的,炼成马蹄铁、甲锅铁,还浇成各种铜器,大到炮筒子,小到了铜帽,各种枪弹,都在上海炼钢厂造”,(1912年上海《时报》)
当时全国大多数省份独立铸行铜元,形成空前广阔的铜元市场。上海成了这些独立铸行铜元的各省的调剂市场,“各省造币厂所毁之残币,均经运沪出售,得其实价,即行融毁,不使流布市间。然亦偶有存留,余曾见三十枚成一册之册子,谓系留存之样本,实则清代铜元残毁之剩品耳”。(1917年上海《申报》)
通过由洋务运动发起的国内近代化铜工业的发展,以及由于全国各地省自发制造的铜元涌入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铜元市场,促进了上海制钱局在1900年终止了制钱事业,改铸当十个的“开”字铜元。这是中国机制铜币产生的原始形态。
此后,造币厂通过在正面铸“鄂”字样,表示此为湖南造币厂所铸,此后的年份均为“武昌”铸行。中国铜币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机制铜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