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溜金香炉吗?
从存世器物和清代文献记载来看,在清中期以前是不曾生产过溜金铜。那么历史上是否曾经大规模地生产过溜金香炉呢?
在传世的溜金铜器中,有铭款的有三件。其一为私人收藏家方君所藏,铜炉之流部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外底中部有“乾隆丙申秋于懋堂仿铸”楷书款。由此可知此件溜金铜炉实为清中期乾隆年间仿宣德炉所制,且为非官方铸炉手工艺品。其二为中国嘉德2005年秋拍拍品,铜炉流部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外底中心有“乾隆庚戌子重铸”款识,乾隆庚戌即乾隆二十三年,应也是仿铸的溜金铜器。其三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铜炉外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1981年发表介绍此件溜金铜炉的文章认为是清仿宣德铜炉,“此炉造型轻巧优美,铜质细腻,制作精巧,通体呈栗壳色,并具金色反光”。
由上述三件有款铭的传世溜金铜器的情况可知,历史上曾经生产过溜金铜器,且多以仿明宣德铜炉的样式为主,其生产时间最晚亦在十九世纪前。在十九世纪之后是否还有大规模地生产呢?
在1995年,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数件在沈阳郊区出土的明清时期钱币窖藏,其中发现“洪武通宝”有3枚为溜金铜质,并且在同一地点还出土有铅质的“洪武通宝”。从实物可知,早在1399年时,溜金铜已铸钱之用了。另外,在明清小说笔记中还有不少关于溜金铜器的记载,如清康熙年间的沈起凤在《谐铎·卷五·两鼠》中对溜金铜瓶的色彩有细致的描述,称“溜金”色泽“其上溜金,宝光四射……”同是清康熙年间王晫在《今世说·品藻》中也记载“有道士见之曰:公有秘藏,以藏秘藏,吾得见之。既而出示一炉,……上溜金,光可鉴物……”。由此可知,在清代中期以前,溜金铜铸造技术尚存在,故有大量溜金铜器的传世品,其中一些作为清宫的旧藏品现多保留在北京及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据《古泉汇》等古钱币资料记载,溜金铜的铸造方法有采用古币掺融细铅的方法,这与清初王晫在《今世说·品藻》中的描述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过现在出现的溜金铜炉大多以翻沙工艺铸造,这与明末的铸炉工艺一脉相乘,而清代中期及之后的铜炉多以失蜡法工艺铸造。另外,还有用黄铜器打磨腐蚀而成仿溜金铜器,但颜色浮浅,仔细观察颜色变化乏善可陈。有的器物采用黄铜器鎏金后,再用硬器将鎏金层打磨出错落参差之感以仿造溜金铜器,作伪之甚者,观之让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