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包浆发红吗?
清代,我国制铜工艺得到了高度发展。铸造技术进步,器皿的种类和数量大为增加,尤其是民间的铜器生产发展兴盛,使清代的铜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明代。清代的仿古铜器,不仅器型接近于周、汉,而且在皮色上更仿制出绿、红、白等各色铜锈,做得非常逼真,使传世的古代铜器增添了一层防伪的难题。 清代铜器除了仿古器型之外,还以现代生活中实用的器皿造型,如笔筒、花瓶、薰炉等最为多见,这些器皿的纹饰精美华丽,以龙纹最为典型。
清代的传世品,与商、周、汉不同的是,它们出土或传世的时间较短,一般没有太厚的包浆皮壳。特别是铜合金配比成分接近于紫铜的器皿,表面洁净如新。也有不少仿制品,表面以化学试剂做旧、除锈,然后浸入地下或以其他做旧方法使器物表面形成较薄的深色皮壳。这种皮壳,一般色泽浮躁,没有自然生长的包浆清亮。如果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器物的皮壳较松散,很容易揭起。
清代铜器,以紫红铜为主,一般不用锡制作铜器。由于铅的加入,清代铜器断茬发灰黑。与锡青铜器易断茬不同,紫铜的延展性特别好,所以很少有断茬。传世品和新仿品一般都作人工加工打磨,器物表面细润光滑,不加留意时会与商周时期的纯自然包浆相混淆。
商周时期紫铜材质的器物较少,如若出现,商代器物多是素面或有简单的饕餮纹。周代则主要在西北地区,如甘肃等古秦地。如在内地出现紫铜周器,则有疑点,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