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木椅子有收藏价值吗?
一把具有明、清时期风格的红木靠背椅,被称作是“太师椅”,其实在历史上被称作是“四出头官帽椅”。在明代和清前期,它是读书人、做官人的家具之一。这种红木老椅子的造型,是在古代建筑的斗拱式梁架下发展形成的。在古代家具里面,“太师椅”很特殊,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家具。
古代的“太师椅”,大体上分为两种造型,即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的造型比较柔和,鹅脖和后腿一木连作,搭脑和后腿形成九十度夹角,靠背板为独板或攒板,下安两根矮老或三根罗锅枨,两边扶手和座面的牙板上常雕刻各种图案。这种造型在云贵和福建地区使用较多。四出头官帽椅造型相对简单,线条干净利落,靠背搭脑和扶手探出,前后腿和鹅脖、联帮棍融为一体,“一木连作”。这种造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较多。
现在北京及河北地区生产的官帽椅,多属于四出头造型,也有极简单的南官帽椅。现在市场流通的仿明清四出头椅大都属于“套料”制作,所谓“套料”,就是前后腿、鹅脖、联帮棍不是一木连作的。
一般说来,明清时期的老红木四出头椅多为紫檀、红酸枝木、花梨制作,黄花梨制作的较少。由于古代制作家具时都是采用大料,因此老红木官帽椅一般有以下特点:靠背板都是用整板独板制成,板厚并且纹理自然清晰;靠背搭脑顶和前后腿、鹅脖、联帮棍等构件的接合部,都用高明的工艺将马牙榫和楔钉榫合二为一。这种榫卯结构使得各个部位紧紧扣合,坚如磐石,虽经百年仍能“天衣无缝”。这是古代红木家具的独门绝技,现代生产出来的椅子上都没有或很少采用这种工艺。有的民间老木工对此都难得一见,而流落在农村地区的老靠背椅却保留了这种濒临遗失的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