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酱釉罐有收藏价值吗?
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既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时期,也是社会空前动荡和大变革时期。民国瓷既继承了晚清浅绛彩绘画与浅绛彩瓷的余绪,又是建国瓷工笔彩绘和新中国彩瓷的前奏。
民国酱釉瓷是民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品种,一般呈黄褐色,少数呈棕褐色,釉面滋润光亮,色调深沉古雅,有的有纹片,类似宋哥釉。酱釉是在黑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黑釉中若含有10%的铁,在高温下烧成后就成为酱釉。明清酱釉,通常用添加适量铁、锰的烧秞涂抹在已烧成的黑釉上,再入窑复烧而成,故称“酱黑釉”。
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浅绛彩瓷和新彩瓷盛产和繁荣的时期,其造型、装饰与清朝晚期浅绛彩瓷一脉相承,但在造型上更加大众化,数量也大增。20世纪30年代,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湖南桃源、四川荣昌和福建德化等著名瓷区也生产彩瓷。由于各窑厂烧瓷时,使用的彩料和涂釉方法各有不同,导致各窑瓷品的呈色、釉面效果及烧成的温度也有差别。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的动荡,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陶瓷业并不发达,因此,民国时期制作的酱釉瓷,与清三代相比,在造型与装饰上看,无论其品种还是质量,均要逊色许多,但也烧制出一批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既继承了唐宋元明及清三代工艺,又具有民国时代特色,且制作精良的酱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