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四方铜炉有价值吗?
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件,它不仅仅是一件祭祀的法器,也不仅仅是一个焚香之用,它的本源是文人高士之物,也是历代铸造工艺发展兴衰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炉在文人案头已很少见到了。即使偶尔看见,却也只是当作一个摆设、一个装饰物、一个老古董来看待的。
铜炉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当时宋徽宗亲自下旨“令国之礼器皆用铜者”。因为宋徽宗的嗜好,宫廷和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亦视铜炉为雅玩之物,以罗汉炉、抄手炉为多,多以金银宝石为饰,用香时多置沉香,焚香时幽香四溢,清雅绝尘,令人赏心悦目,有“一炷此香,人屋清润,清闻数里”之说。然而,到了北宋末年,这种奢靡的行为受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质疑,认为这是“败俗伤财”,影响“耕桑”。宋徽宗为避免政局动荡,只得下令“罢烧炼磺矾及铸罗汉、狻猊、凫雁铜香器”。
然而,宣德炉的铸造却由此开始。当明代宣德皇帝决定铸炉时,为了打造完美的铜炉,皇帝亲自督促,责成京城最好的炼铸能手担当这一工作,并挑选金、银、锡、锌等最好的矿石原料,同时,还命工匠将风磨铜搬进御厂融化,并把初铸的炉又重新放入缸内化清,一共铸三次。每次化清,都要在铜浆将清未清时舀出,这样反复三次,就使杂物和沙石全部被清除,使所铸的香炉质地更为纯净。宣德炉的造型借鉴了古代铜器的款式,并附以年款。铸造时,皇帝又命人将上好的龙涎香、凤团茶,甚至还有几颗珠宝碾成末掺入浇铸模型的缝隙中,所以在出炉后玲珑可爱,光鉴照人,精美绝伦,无与伦比。在造型上,宣德炉也是仿照古代彝器,并有所创新,既有仿商周青铜器的敦炉、彝炉、鼎炉,也有新创的三足炉、五足炉、有耳炉、有足炉、筒式炉等等,变化多端,不一而足。在款识中,除宣德炉外,还有“御制”、“宣德年制”、“宣德”等。造型上的不同和款识上的不同,铸就了宣德炉的价值。宣德炉铸造出来后,一时成为奇货,视为珍品。宫廷御用铸造了3000座,献给皇帝1000座,赐给大臣1000座,其余1000座由皇帝赏赐和在宫廷颁行。宣德炉在当时已是“价同金玉”,据说在明代,一般文人雅士不惜用一房一厦换宣德炉,可见其被人们钟爱的程度。宣德炉铸造成功后,被明代和清初视为珍玩,在社会上深受欢迎和珍爱,以致后世各朝代及一些民间作坊也大量仿制,尤其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仿制得也相当精美,但在制作上都署自己的款识,如康熙炉上有“康熙年制”、“康熙御制”等;乾隆炉上则有“乾隆年制”和“大清乾隆年制”等,并都有汉、满两种文字。由于宣德炉的名贵和人们对宣德炉的无限推崇,以致“宣德年制”款的炉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以致一些清代仿制的炉,在古董商手里也称它们是“宣德炉”。其实,宣德炉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的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
宣德炉在造型上是古朴典雅的,而且色彩缤纷,灿若黄金,有栗壳色、茄皮色、棠梨色、蟹壳色等色彩。宣德炉造型多变,制作精美,其器形有鼎式、鬲式、奁、洗、钵、瓶、豆、彝、尊、敦、斗……应有尽有。器外壁往往雕刻或錾有花纹。款识有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两种。
从宣德炉问世至今500余年,其收藏价值历久不衰。古董商将宣德炉分作三类:一是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