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盘有攸字代表什么?
从清三代开始直至清末,几乎所有官窑瓷器的底款除写有明确的年号款外,绝大多数还有堂名款,清三代尤其兴盛,比如康熙的“松锦轩”“畅和堂”“宝和堂”,雍正的“问月轩”“万有同春”,以及乾隆的“五福五代堂”等等。据有关资料记载,所有题写堂名款的主人都为皇亲国戚,或者为皇帝所赏识的高官名士。因为当时皇帝有旨:凡得主可在官窑定烧题写自己堂名的瓷器。而以笔者所见,“攸”字款多见于清顺治、康熙两朝,款识有“攸斋”、“攸斋珍玩”、“南斋攸斋珍玩”、“南斋”等,但未见有署明确年款者。清人梁诗正等人编撰的《西清笔记·卷二·古铜器考》中有如下记述:“雍正十年九月内,太监张玉柱、程志忠传旨:着将养心殿破旧铜器上小件铜器收拾整齐,配镶座架,每件写‘南斋攸斋’四字。又谕:上所写字样若不行,再传旨。……铜器一百五十九件,内有金铜字数件,俱已用黑漆罩过,仍照旧安在木架之内。……又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五日,太监张玉柱、程志忠传旨:着将养心殿残旧铜器一百五十件,令造办处配以座架,其字着写‘攸斋’二字,钦此。”由此可见,此“攸”的意思很可能和皇帝有关。雍正四年修的《寄畅园闻琐》中记载:“(王永宁)官至南书房行走,其兄(王)永年亦官太史。兄弟二家各筑亭于池上,曰‘南斋’者,表兄弟同朝之意。……(王永宁)又自号攸斋,因字慕韩,称慕韩居士。其斋曰‘静娱’。”王氏兄弟为明末清初人,可见“南斋”、“攸斋”由来已久,王永宁的“南斋”、“攸斋”很可能为后来仿效者所袭用。《寄畅园闻琐》作者秦瀛为明代人,其祖父秦旭、父亲秦耀先后为太监,秦旭在隆庆四年(1570年)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秦耀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也官至司礼秉笔太监,可见此书所记应属可信。笔者在《收藏》2005年第一期《明清民窑瓷器官写字号款探究》一文中曾记述有“攸源堂”款瓷器,可见有“攸”字款的不仅有官窑瓷器,也有民窑产品,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