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别清代瓷观音像?
在清代,景德镇瓷质像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瓷质的观音像制作数量最大,品种之多,质量之优是其它各种塑像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质量好、档次高的瓷塑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其价值和收藏意义很高,而清三代是其中瓷塑艺术成就最高的年代。
观音像的品种有粉彩、珐琅彩、三彩、五彩、斗彩、青花、颜色釉等等几十种釉色。一般说来,清朝晚期和民国的粉彩、五彩、珐琅彩等彩釉的观音像多,颜色釉的较少;而清三代则颜色釉的较多,而且成就极高。
颜色釉的观音像有仿成化的绿里红釉、仿宣德的宝石红釉、仿康熙的霁红釉、淡绿釉、淡蓝釉、孔雀蓝釉、冬青釉、粉青釉、豆青釉、鳝背黄釉、仿官釉、仿哥釉和洒蓝釉等。
在这些颜色釉中以冬青釉、粉青釉、豆青釉、淡青釉的质量最好,一般说来这三个品种的色釉烧制年代多为清三代,因为这三个釉色在清三代时烧制水平最高,呈色极其优美、高雅、恬静、莹润如玉、清新、明彻、通透,而且这三个釉色的观音像在用料上、制作上、烧制上都比其它釉色难度大、费工时,更需好的技术,因此作品存世量较少,有极高的观赏、收藏和研究价值。
鉴别清代瓷观音像的真伪可以概括成下面十六个字:釉色莹润通透、造型端庄俊秀、衣纹刀法娴熟、款识古朴清秀。
1、从釉色上看:真品瓷观音的脸、手和足都为白色,在清代的各个时期由于烧制技术不同而呈不同色泽。在乾隆以前的白色釉一般都为嫩白色或奶油白色,清三代的颜色釉都是以玉作比喻,当时烧制的仿官釉就有“粉青”、“天青”、“翠青”、“东青”、“灰青”等五种青釉。粉青、梅子青都是仿宋代龙泉窑的釉色。仿哥釉都是仿明代哥窑的釉色。
这些颜色釉都是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釉色都呈失透状态,釉面的气泡大而稀疏,玉质感和立体感很强。
清三代以后的颜色釉由于烧制技术的下降,而出现釉色发灰、釉薄、釉面的气泡小而密集和釉面出现橘皮纹等诸多缺陷。清代晚期和民国的颜色釉已经不是用瓷胎作底,而是用各种红陶泥或掺有汉土的青黄白泥作底,由于烧制温度不够,而使上面的颜色釉出现剥釉和龟裂纹等现象。
2、从造型上说:由于清三代烧制瓷观音像主要出自民窑中的顶尖高手,如景德镇的蔡玉、昊尧、金品卿、王锡良先生等的祖先都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艺师。他们有的专为官家制作陈设瓷和冥器、冥具,有的为皇家烧造官窑瓷器,他们技艺超群,设计新颖,作风严谨,一丝不苟。
因此清三代像观音像的造型都是端庄俊俏、婀娜多姿,有“站坐三寸,罗汉一尺”的说法。即:站相、坐相的观音像多为三寸高,即为10厘米高;一般罗汉像高为一尺,即33.3厘米高。
头和身体的大小、手臂的长短、脸蛋和鼻子、额头和下巴、躯干和四肢、手指和脚趾、发髻和衣带、服装和底座等等,都设计和制作得协调自然、比例适当。清代晚期和民国的瓷观音像由于用料、制作,尤其是烧制无法和清三代相比,因此在用料上大量掺杂碎瓷粉和沙子,使瓷质变得生硬,釉色偏黄、发灰;在造型上过于纤细,身材走样,比例不协调,脸部表情呆板,缺少活力,头像偏大,身体过细,两臂过长;手指和脚趾粗短,发髻松散,衣带飘逸,缺乏动感和真实感。
3、从衣纹的刀法上看:清三代的瓷观音衣纹多采用浮雕和半浮雕的手法,衣带和飘带多采用镂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