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联是清代什么弟子?
据说中国对联习俗起源于五代后蜀宫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传说,五代十国时,宫廷词人辛寅逊为后蜀国君孟昶撰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是我国第一副春联。明代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识》中记载:“明太祖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开读使见则取旨,少或称功颂德,少或着力赞美太平。翌日抵暮,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且命终夜宫中张灯,点爆竹,以庆岁除。”可见春联是在明代开始盛行流行的。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因为早在五六朝时,人们就把对联张贴在大门的两侧,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企盼和祝福,但是对联最初在宫廷中流行,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到清代,对联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对联文化与百姓的生活也越发贴近了。对联文化的平民化也是中华文化与百姓生活越来越和谐亲近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联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过程,自然得益于一些文化人。清代有一个叫金有章的文化人,他在一次“殿试”时,写了一篇《对春联》的应试策对。这是一篇有关对联理论的最早著作,金有章首先论证了对联的来源。他说:“大抵联语对仗之法,与律诗对偶之法本无甚悬绝”,“而文字之巧俪自周秦撰著已然,不过至律诗而集其成,至对联而推而广之耳。”
金有章在殿试对策中,把对联的来源归纳为“律诗对偶之法”和“文字巧俪之法”两方面。金有章在殿试对策中,不仅谈到了对联的来源,而且还谈了对联的种类和创作对联的技巧及应用等。比如,他对春联的解释说:“春联者,以桃符之义,而寓褒颂之情者也”。可见春联最初的创作和桃符有关。对联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文章,其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记着这个叫金有章的清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