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版本的币种有哪些?
清代钱币版本的币种,从大的方面考虑有如下数种:
第一种就是制钱。制钱是清代铸造的铜质普通流通货币,它继承了宋、明以来的制钱样式特点,以圆形方孔为主,且全国推行。其面文中期前以“通宝”为钱文主名,末期则以“重宝”为钱文主名,并用满文。按制钱的年号,共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个朝代。按制钱的铸造机构划分可分为中央户部、中央宝泉局、中央宝源局以及各地铸局如北塘、宝河、宝浙、京局、宁局、直局、鲁局、陕局、豫局、楚局、川局、桂局、粤局、福局、济局、济东局、江局、吉局、晋局、滇局、宁局、黔局、京局等近二十个。按制钱“通宝”钱文的版别和大样样钱划分,可分为大清壹文当十大清币、当五十大清币、当百十大清币、当伍百大清币四种大样样钱。其中当十大清币与当五十大清币为红铜铸造,当百十大清币与当伍百大清币为黄铜铸造,当伍百大清币属清代罕见珍稀大样样钱。
第二种是清代铸行的银币,主要有乾隆通宝背“壹两”库平银一两银锭和大清银币壹圆银币。这两种银质货币也是清代银币的流通铸币。
第三种是清代的宝泉局颁发的版祖钱。清代宝泉局是铸币管理机构和铸行标准货币单位样钱的机构,负责全国的铸币事务,并制造各局铸造制钱的祖钱颁发给各地铸局铸造子钱,各地铸局铸造的子钱不得溢出原祖钱的范围和式样。这种版祖钱仅有康熙通宝、雍正通宝和乾隆通宝三种。康熙通宝、雍正通宝的版祖钱有两种,即光背钱和背满文“宝泉”钱,而乾隆通宝的版祖钱有三种,即光背、宝泉满文背、汉文“京局”背,其铸造极为精美,品相上佳,为清代币中的珍品。
第四种是清代钱文的篆隶阴纹母钱,即所谓的铅样样钱。这种钱文母钱铸于乾隆年间,为中央户部奏请乾隆皇帝的铸钱诏书附页,为乾隆通宝钱文的篆法样本,共有钱文阴纹篆隶三十二字体,为清代特铸,流传极少,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