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铜观音像有没有价值?
佛教造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唐宋时期就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佛教造型艺术也逐渐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尤其是唐代,出现了“梵音汉化,熔铸一炉”,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己特点的铜佛造像。佛教造像艺术与石窟艺术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明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石窟艺术损失不大,佛教造像损失则比较严重,特别是明代以前的,几乎散落殆尽,明清佛教造像存世的也不多,因此,存世的中国佛教造像极为珍贵。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都在不停地推崇佛教,并不断将其本土化、中国化,到了清代初期,仍然将铜像艺术的风格延续了下来,清初的铜观音像继承了明代的风格并日趋丰满。到了中期,随着满清贵族与汉人的文化交往增多,雍正、乾隆二帝在大力倡导“以儒家思想改造佛教”的过程中,在宫廷内成立了“如意馆”。馆内汇集了众多的汉族儒、释、道大家和宫廷造办处最优秀的工匠,他们用“宫廷艺术”模式去改进包括唐卡、铜像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使这一时期的铜像艺术达到了清代的顶峰。
观音造像在清代铜像中是比较多的,其造型多种多样,有立像、坐像、四臂观音像、水月观音像、马音观音像等。但不论何种样式,其特点还是很鲜明的:头饰均为螺发,宝珠顶严,宽额丰颊,眉若初月,嘴角含笑,双目微闭,神态悠闲法喜,右手扬柳持净瓶,左手当胸作说法印,或者持净瓶印,或者双手于胸前作说法印或捻珠、提衣印等,体态丰腴,长裙披体,衣纹自然流畅,珠佩璎珞,俱饰全身。清初的观音像,其开脸略长,眼大眉宽,清中后期的观音像,其脸渐趋短阔,眉细眼小。雍正、乾隆时,观音造像制作非常考究,鎏金厚而且亮,磨制细致,基本见不到沙眼,造型极为精美。乾隆中期以后,部分制作已不如以前细致,出现了砂眼而且鎏金也没有早期厚重,但相对于其他朝代的观音造像还是比较好的。
清代铜观音像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其存世量非常少,尤其是早期的,目前在市场上基本见不到,存世的大多收藏在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