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诒荪是清代书画家吗?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图腾,与传统国画、京剧等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自古以来,许多书法爱好者和习书之人,都把临摹名家名帖当作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其实,习书者仅仅把临摹当作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而一味地耽于临帖或过于迷信名家,往往会陷入“有技术,无创造”的困境。正如“唐楷五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在书法上曾受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影响,但最终他还是以自己卓越的努力和丰富的实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道路。
清初书画家陶诒荪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陶诒荪(1643—1705),字松邻,江苏吴江人,别号松邻道人、松邻农、仲山,以字著,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诗人。其幼喜习字,遍习钟繇、王羲之等名家书帖,又兼学汉隶、北碑,兼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独有风格。其篆刻亦精,与徐枋交往密切,常做唱和。康熙十九年(1680)春间,随徐枋至太仓观王时敏、王时敏书画,有诗纪其事。工诗善画,尤以书法、篆刻名世,与姜西溟、汪钝翁、查初白交游唱和,并与朱彝尊、王士禛等多有交游。曾游浙江、湖北等地,晚年定居金陵,寄居崇正书院。有《松邻诗文集》二卷传世,书画篆刻作品传世者亦不多见,在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有少量藏品。2009年保利秋拍曾有陶诒荪《篆书九言联》145万元成交,同年北京荣宝春拍亦有过同作者隶书对联,以26.4万元成交,显示出陶诒荪作为清代书法大家在艺术交易市场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