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壶上是用什么金的?
在紫砂壶上用金描花,用作点缀,以金、银作为装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如青铜器上的鎏金、错金等工艺。在紫砂壶上用金(银)描花,用作点缀,早在清初陈鸣远时期就有。在紫砂壶上镶金加玉,使紫砂壶成为价值昂贵、豪华珍贵的工艺陈设品,始于乾隆时的杨彭年、陈曼生。杨彭年制作的紫砂壶,有的请当世的名家如瞿应绍等在壶上刻字作画,再用纯金填嵌,金色与紫砂色相互映照,增加了艺术品的艺术效果;也有的请玉雕师瞿应昌在壶上镶嵌玉饰,使壶成为高贵的艺术珍品。据陈曼生的好友李渔所著《侨吴集》中记载:“曼生壶制于杨彭年,刻于杨凤年,而杨氏亦工诗,曼生为属题句勒铭,以传后世”。这里说的刻于杨凤年,实际上指的应是瞿应绍,因瞿应绍号子冶,又号蝶野,李渔误以为杨凤年,后世有人从字音谐而信其说,认为是杨彭年的堂姐。据清•杨懋建《梦华琐簿》记述:“近来所制紫砂壶……刻诗、书款,用黄金、锡、铜、玉镶扣以成贵品。”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一些清宫旧藏的紫砂壶中,也确有乾隆、嘉庆时期的带镶金镶玉装饰工艺的上好作品。此后,用金描彩在紫砂壶上装饰者不乏其人。
现在紫砂壶上所用的金,分为真金和包金(又称铜胎镍金)。真金即纯金或黄金,一般使用24K金,俗称乌金。用真金装饰的壶,经过很多年也不会褪色,越老包浆越厚,越显得古朴富贵。包金为包金箔,即在较软的黄铜片外用电解镍或电解镍铜包上一定厚度的极薄金箔,然后打箔。金箔在使用时,由于其箔极薄、极软,需放在银箔上衬托,垫于雕刻纹样里面,用竹刀压实,粘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