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瓷器?
鉴赏瓷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
一是看造型。因为任何一件瓷品,其造型首先应该是匀称、挺括、生动,才能称得上是件瓷器,否则只是一件残次品。在形状上、纹饰上、釉色上稍加推敲,其品质优劣便一目了然。比如,同样是官窑所产,如果瓷品稍有瑕疵,比如釉色有滴流或者纹饰有错位,一般是不作外销的,当时要么被敲碎后砸在瓷土中,要么自毁,要么作内部使用,因此传至后世的极少,其价值极高。而如果是纹饰或釉色有重大偏差,一般不可能出厂,只能作废品处理,极大多数不可能流传下来,就是侥幸流传了下来,价值也不高,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件瓷器,人们至多收藏它作为研究材料而已。
二是看瓷质。胎质和釉质是鉴别一件瓷品优劣的重要条件。胎质坚细紧密,釉质滋润清晰无杂质者佳,否则劣。比如,同样是成化斗彩,如果其瓷质不是洁白如玉,釉质不是肥厚莹亮,人们就至多把这件斗彩当一般藏品收藏对待,而不是视为珍品。清三代官窑瓷器更不要说,必须是胎质瓷化良好,洁白如玉,釉质肥厚莹亮,如脂如玉,在强光之下,薄施透明釉,釉底下呈现极细微的白色绵纹细丝方可。而清三代民窑瓷器,即使瓷化程度良好,胎质很白,釉质很亮,但因为薄釉,一般都如半透明的蛋清,绝不能与官窑相提并论。
三是看制作工艺。一件优质的瓷器,必定是在当时一流的工艺下生产出来的。特别是官窑瓷器,必须是经过选料,配方合理,成型、施釉和烧成技术先进。其器物的纹饰,必定精细逼真,细腻流畅,色彩鲜艳。比如,同样是康熙釉里红瓷品,如果发色不是鲜艳透红,而是红中泛黑乌或发紫,价值就相差很远。而雍正斗彩瓷品如果纹饰上红绿彩之间相互串色,则根本就不能与正规生产的瓷品同日而语。
四是看装饰。装饰是否严谨工整,绝少败笔杂乱。同样是成化青花,但其青花色泽鲜丽,色调明快,纹饰清晰,笔法流畅,构图疏密得当,雅而秀丽,绝少败笔。清三代官窑图案装饰更是严谨,绝无杂乱之说,其青花釉里红和粉彩更是一绝。而民窑瓷品的装饰则无此拘禁和严谨,随意很多。
五是看器物底部。对于一般收藏者而言,鉴赏时还可看器物底部,看底部是否光滑,是否有粘沙、粘釉和跳釉现象,看足墙薄厚程度如何,外足沿及器里口沿在釉下是否有一道深褐色线,看底足露胎处有无烟熏火刺等。这些看底部的招数对于一般制假者仍然奏效,但对于高仿品则意义不大。
六是看款识。一件瓷器的款识也反映了该瓷品的制作年代和价值。虽然仿制者大多将款识模仿得惟妙惟肖,但一般而言,款识也有诸多差别之处。比如康乾时期楷书款笔锋硬朗,顿挫感、力度足,结构严谨,字与字间间距宽,并且所占器足部位面积大等。
二、“听”。
瓷器的另一个辨伪手段是“听”,即使用敲击、弹碰的方法,判断其优劣。优质的瓷品,其声音应当是清脆、悦耳,特别是官窑瓷品敲击声极为清亮,而低劣的甚至伪品的瓷品,则声音黯哑。这个方法对于瓷质较薄的瓷品和瓷盘碗等小件器皿,仍较为好用,但对于高仿品的瓷坛罐之类的器物则不易辨别。
三、“试”。
即亲身体会。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这一方法不是很好掌握,而对于有经验者,特别是专家,这一方法尤为重要,因为藏品往往有些特征仅靠看、听还不能下结论,就必须用此方法了。
“试”的方法包括很多,比如有的专家喜欢用热汽在瓷品釉下呵气,通过观察釉质润亮程度判断优劣;还有的喜欢用硬笔在釉下划动,通过阻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