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外销瓷有收藏价值吗?
中国外销瓷是明清乃至近现代出口到国外的瓷器,一般是指明清两代烧制专供海外市场的瓷器。自十五世纪起,随着新航路的开通,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进入繁荣时期,中国的瓷器也经由海上陶瓷之路大量销往欧洲和中东地区。明清时期的景德镇,汇聚了大量海外定制的订货单,成为世界陶瓷的生产中心。
外销瓷在造型、图案上往往融入了国外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内容,既有中国传统审美艺术,又融合了西方文化艺术的风格,是中外交往的艺术结晶。从中国外销瓷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欧亚人民的生活情趣,更可领略到东西方不同文化相汇交融、相互影响的轨迹。从市场价值来看,目前存世的中国外销瓷中明代瓷器较少,价格较高,嘉靖、万历年间生产的青花瓷品价值可观,清代瓷器的存世量相对较多,价格也较为便宜,在收藏市场上很受大众收藏者的青睐。
中国悠久的制瓷历史及其在世界陶瓷史上的显要地位使中国陶瓷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并从对外贸易的早期便占据主导地位。早在两汉时期,中国的陶瓷器皿便通过海上陶瓷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及一些陆路支线大量输往日本、朝鲜、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这一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推动中外交往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宋朝政府逐渐意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于是在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对外贸易,并相继在杭州、明洲、泉州等地设立分司。到宋高宗时,将市舶司的机构和职权进一步扩大,除了设置在沿海的广州、泉州、明洲三个主要外贸港口外,又在华中港口城市扬州、湘潭及北方港口登州分别设置,扩大了海外贸易。据史载1159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市舶司所得收入为200万贯,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为270万贯。由此可见,当时造船、制瓷等海外贸易的发展极为兴盛,外销瓷成为海外贸易中最大的宗商品。这一时期的瓷器主要经福建港、广州港由海路外运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沿岸及东非沿海各国。从越南、印尼、日本、东南亚等地出土或打捞的残存瓷器中便有大批这一时期的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安徽繁昌窑、福建建窑、德化窑、磁灶窑、南安窑、松溪窑以及广东潮洲窑、广西容县窑等生产的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和酱褐釉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