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哥式炉的高度是多少?
清初所制的青铜器,除了仿古器物之外,也有当时新创的器形。炉的样式虽然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三式:鬲式炉,鼎式炉和彝炉。鬲式炉又称鬲炉或鬲式三足炉,它仿周代鬲的形制而稍有变化。鬲是古代的炊器,形状像一种开口较高的罐,有三个蹄形足。鬲式炉以祭祀焚香用的铜器为主,所以炉身不设腹,足部也没有中空,而足与鬲相比也稍短。鼎式炉又称鼎炉或方鼎炉。鼎是商和西周时普遍使用的铜器,用作煮肉之器或盛器。后来用于祭祀和宴享,成为礼器。鼎的样式很多,有方鼎和圆鼎,三足的鼎和四足的鼎。鼎式炉都是仿铜鼎中的三足圆鼎制作。彝炉又称亭炉或彝炉。彝本是古代对酒器的总称,后来称香炉为彝器。彝炉没有足,是一种矮而阔的扁圆体,有的加了盖子,有的无盖,多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随形。彝炉的制作和使用是汉代以后的事。
清初所制的鬲炉、鼎炉和彝炉形制,基本上还保持着简素、古拙的风格,器表不浮夸,装饰不多,显得质朴,铸工精良。清后期的哥釉鬲炉和鼎炉,炉体变高,装饰繁琐,铸工粗糙,有矫饰之感。清后期的彝炉多为薄胎,足底印篆字“雍正年制”款,这种炉子一般多为仿制雍正款哥釉炉,因此在款字上特别注意仿刻得像,它比真的雍正款字要大得多,因为雍正的彝炉一般制作较厚。这种仿刻款识的彝炉无论从器型还是从釉色、铸工上来说,都不及雍正时期的水平,因此只要仔细观察是不难区分。
鉴定哥釉青铜器,还必须从它的铜质、包浆和铸工等方面去考察。如哥釉青铜器的铜质一般光洁,铜质粗劣的可定为伪品。哥釉是仿哥瓷的开片釉,但其开片有长短、深浅、疏密的变化;此外哥釉为灰黄色,釉层厚而坚致,莹润协调,器身和器底开片纹路基本是一样的。新仿的哥釉青铜器,不是釉色太白或偏黑,就是釉层浅薄,片纹太齐整,没有古器的风韵,显得呆板。哥釉青铜器多为素面,少有花纹,一般只在足根部饰一道弦纹,或錾刻铭文,装饰过分雍俗的则可定为伪品。器表的包浆要牢固、深沉、柔和,清初的哥釉青铜器包浆为鳝背色,有桔皮纹;清后期的哥釉青铜器包浆色偏黑,如包浆浅薄或不牢固,很易打磨掉,那就是伪品。哥釉青铜器的铸工要求十分精细规整,三足鬲或鼎应保持重心平稳,重心不稳,铸工粗糙的为伪品。清初哥釉青铜器,款字一般铸在器身的外底,篆书阳文。仿古鬲或鼎,款字铸在器身近足处,多为楷书阳文,款字风格古朴,填以红彩或金色。后仿哥釉青铜器,一般为黑铜制品,哥釉很暗沉,款字呆板,款字下出现黑斑,并且很容易脱落。